馬王惡鬥到馬朱內鬨—台灣主席難為(上)

在行政權立法權分立的美國,議長和總統尖銳對立鬧得不可開交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但是那是發生在總統和議長隸屬於對立的政黨時才會出現的,如美國國會歷史上最具權勢的眾議院議長之一的共和黨金瑞契,預算案在他杯葛之下,民主黨柯林頓,搞到政府停擺(Government shutdown)就是有名的例子。

但是台灣同一個黨的總統和議長竟然也演出慘烈的馬王鬥爭則真是稀罕的世界奇觀。然後這個世界奇觀又接著帶動了台灣發生一連的世界奇觀:街頭領導國家、學生佔領國會;而佔領國會並不是替總統修理議長,反而是對抗修理議長的總統;接下出現的是一個月換一個部長和「6天部長」,在在創世界內閣動盪不安記錄。

好不容易,馬被逼辭了主席,奇觀仍然沒完沒了,戲碼從總統和議長對峙,換了個對峙的對象—總統對上新的國民黨主席:稍早,先是內閣否決主席主張的總統立委分開選舉的建議;接著總統指責主席挺王不顧大是大非;又是出口「狗咬呂洞賓」怪燈謎;還放主席天燈會的鴿子;3月2日,主席還以顏色,放總統黨政協調會的鴿子⋯,雙方出手頻頻,令人眼花撩亂。肩負復興國民黨重責,力圖振作的主席則挫折連連,這一類奇觀,沒有人有本事知道要持續到什麼時候才會結束。

看來,國民黨的主席真是難為了。難為,持平地說,並不只是在黨政會報中和馬總統同座的朱主席難為;如果把時間提前,說的也是做為王議長的主席的馬主席也正是主席難為,以致兩人翻臉惡鬥。

事實上在台灣,難為主席並不是國民黨的專利,民進黨主席也大有本難念的經。
故事且先從2007年談起。

2005年後陳總統從四不一沒有跳進制憲正名公投,2006年游錫堃延續他的激進主張,一面推動宗旨在制憲正名的《正常國家決議文》,一面以這路線爭取黨員支持他當總統候選人,這不只急壞了其他參選人,也令陳水扁頭痛,因為扁的激進主張是用來鞏固黨內支持用的,但是一旦成為總統競選訴求則不利選情,因此明的不便表達表態以免和自己公開的說法相反;但是暗地𥚃運作決議文降低激進程度,以免敗選對官司不利,於是總統和主席緊張了一段時間。這緊張,從主席的角度來說正是遇到總統時主席難為。

2008年之後總統由國民黨當,民進黨自然再沒有主席和總統的緊張問題,但是主席仍然不容易當,還是出現了難為的情境。

這情境基本上大約2011年之後出現。

2008年蔡英文和今天朱立倫一樣,都在自己的黨選舉大敗,舉黨人心惶惶時接下了黨主席這個燙手山芋。一開始,黨員民氣可用,她主席當起來虎虎生風:先逼陳水扁退黨,再改變提名方式反擊激進勢力又進行地方黨部改造,令人刮目相看;這時馬總統又恰恰諸事不順,2次江陳會期民眾大反彈、中國毒牛奶、八八水災、H1N1疫苗、美國牛肉進口、台灣運動員在國際體壇屢遭中共打壓、台灣嫌犯遭菲律賓遣送至中國、2008年當選的立委連續被判當選無效,國民聲望大跌,於是在2009年縣長選舉民進黨奪回宜蘭縣,各縣市長得票率和國民黨拉平;2010年立委補選民進黨大勝,7席獲得6席,接著直轄市選舉中得票率又超越國民黨。

不到兩年民進黨的社會支持度迅速回升,不過到了2011年就開始遇到主席難為的處境,雖然民眾對國民黨立場認同度持續下滑,但是社會對民進黨立場認同度就此止步不前,藍綠雙方在民眾立場認同度的競爭上陷入拉鋸戰的膠著狀態,以致於民進黨不只輸了2012年總統和國會大選,此後由於民眾的信任不足,民進黨對社會運動群眾的領導完全由街頭白色力量接手。

2012年蘇貞昌當了兩年主席,2014年5月蔡英文又接手主席,直到九合一選舉投票前,情勢都沒有改變。兩人因此都被批評,民眾認為民進黨的處境低迷是因為兩人缺乏開創能量甚至遇事缺乏決斷造成的,然而以2014年蔡英文接手主席後的情況來看,恐怕「主席難為」是個關鍵性因素。為什麼主席難為?稍後且看例子。

在台灣社會對執政黨的評價主要依據的是總統施政的績效;在對在野黨則是由對立委、黨主席、縣市長三者分別的評價總合而來的。依據調查,民眾對民進黨直轄市長最肯定,陳菊、賴清德長期高居台灣重要的政治領袖中的前兩名,而黨主席也常名列前5名,都算不錯。

但是眾所周知,民眾對不分朝野的立委評價都很低,於是在其拉扯之下,民進黨社會認同度一直上不去。因此蔡英文重任主席後很自然地把提升黨的形象的重點擺在改造立法院黨團上面。就任以來蔡主席為了整合黨內重大政策的共識,召開了四次最重要的政策整合會議,我們從這四次會議中可以充分看出主席難為的情境。

一、2014年6月,為了因應13日開議的立法院臨時會,9日至10日蔡英文在台中非常鄭重地召開兩天的「臨時會政策擴大會議」。40位黨籍立委,第一天來了20多位,第二天只剩下10幾位。立法委員出席這樣地零零落落,竟還遠比不上黨團會議;不只如此,會中討論的重點,《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主席和立委間顯然未能有明確共識。

二、2014年9月15日,立法院新會期開議,民進黨舉行第一場重大議題協調會報,雖然開會地點在台北,但是40席立委竟然只有9位出席。媒體報導黨主席蔡英文罕見措詞嚴厲「下軍令」,要求民進黨團成立「財經立法議題研議十人小組」,加速推出能「福國利民」的財經法案,以扭轉外界對民進黨反商形象,替2016重返執政作準備,但是黨團立委並沒有積極明顯的配合。

三、2014年12月民進黨縣市長當選人成立「縣市聯合治理平台」。25日在高雄市召開「執政縣市長聯合治理會議」,13名民進黨縣市長當選人共同討論區域治理。在主席蔡英文見證下,13名民進黨縣市長當選人會後簽署「攜手共進 改變台灣」2014地方執政宣言,宣布將設縣市聯合治理平台,推動跨域治理溝通與協調機制。

四、蔡英文2014年5月當選黨主席後,第二個月就決定改組並擴大召開中國事務委員會,但是為求慎重,一再延期後,2015年1月21日才召開第一次會議。但是11位委員,實際參加的只有6人,其中民進黨四個直轄市長只有一位參加。

這四次會議除了第三次等於是當選縣市長的慶功大會,很成功地展現了勝選氣勢外,其他三次開會的情形等於都是主席難為的具體表現。

其實主席難為更強的佐證是在蘇貞昌身上。蘇在2011年8月當主席前夕是台灣政界的人氣王,民眾滿意度62%,排名第一,領先蔡英文14%,挾這樣的氣勢,他上台當主席,希望順勢輕取2016總統。不料兩年主席當下來,在交出黨主席位置的前夕滿意度剩下31%,落後蔡英文1%,排名落到第7!

同樣當主席,也同樣備嘗主席難為之味,但是一方面兩人對白色力量的策略不同,另一方面蔡英文當主席時適逢九合一選舉,民進黨既有縣市施政口碑的憑藉,又有柯P效應;選前黨的民意認同度雖不高過國民黨,選舉仍然大贏。

大贏的盛況才使民進黨的社會認同度一夕之間從和國民黨的糾葛拉鋸中突圍而出,依據台灣指標民調選後調查,領先了8.8%之多,而蔡也水漲船高,民意滿意度一下子升了上來,但是依據TVBS調查仍距離兩直轄市長者10%以上落差,甚至尚未趕到朱立倫的前面。可見,在構造政黨的社會認同三大因素中,民進黨整個黨的社會認同的提升依賴縣市長的程度仍然高過於黨中央,這再度證實了主席難為。

不論是游擔任主席令整個黨頭痛;或馬當主席令整個黨天下大亂;還是蘇由當主席聲望由盛轉衰;乃至於於朱主席和同黨總統互槓,蔡主席主席難為,在在都說明了台灣的整個政黨政治面臨了非常重大的危機。

太陽花運動中公民團體提出了憲政改造必須憲政體制、選舉制度和政黨體制必須配套的概念,意思是說,憲政改造絕對不可以缺了政黨體制改造這一環。現在這篇文章就從主席難為的角度切入,說明政黨亂象正是憲政亂象不能切割的一環,目的是闡述為什麼憲政改造時必須憲政體制、選舉制度和政黨體制必須配套。

最近不少學者還有的認為政黨體制已經成為台灣憲政危機的根本原因,要改造台灣的民主政治終結持續不斷的政治奇觀,必須先從以政治文化為基礎的政黨的改造開始,否則憲政改造將無濟於事,換句話說他們認為只要政黨體制改好,甚至不必去動高門檻的修憲的腦筋,台灣就沒有問題了,真是這樣嗎?

是的,台灣的民主政治已經走到非改造不可的地步了,然而要怎樣改造?是先從政黨改造開始嗎?如果要先從政黨改造開始又要怎樣進行?這都是無從迴避的議題,不幸的,談到憲政改造,方案雖然眾說紛紜,但是到底還可以歸納出內閣制、總統制、法國式、準內閣制等方案,而高談政黨改造為先的人卻似乎一直還沒有什麼具體的成套見解。無論如何,儘管一再蹉跎,國會修憲委員會的成立已經擋不住了,那麼政黨改造也必須攤開來進行了。如何進行,為什麼主席難為將是一個最犀利的切入點,這篇文章描繪了種種主席難為的無奈和離奇現象,下一篇就要探討為什麼主席會難為。


【作者 林濁水/前民進黨立法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