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學生,是一個獨立求知的學者

Heinrich-Böll-Stiftung
Heinrich-Böll-Stiftung

整理撰稿/胡芷嫣


如果你問德國人,「你們最好的大學是哪一間?」這個在台灣不用兩秒就可以說出答案的問題,德國人是無法回答的。

德國既沒有聯考,也不流行大學排名,更沒有學生家長趨之若鶩的第一名大學--德國392所高等院校,各有各的專長與自豪的專業。此外,德國高等院校也分成注重理論研究的綜合大學(Universität),強調技術實用的應用科技大學(Hochschule),以及藝術、電影和音樂學院(Kunst-Film-und Musikhochschulen)。多元的教育機構,讓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天賦,追求智識、技術、才藝上的精進。

假如你去德國大學,你會發現,這裡非常沒有「學校」的感覺。在德國大學,你不會有同班同學,也不是一個成天坐在教室聽課的學生,而是一個主動求知、批判思考、自主學習的年輕學者。大學三年,你要學什麼,要達到的學分、考過的考試,都必須自己依據學校要求規劃安排。

這裡,甚至沒有校園。傳統德國大學往往很古老(年代最悠久的是1386年的海德堡大學),幾百年的時間,科系教員、硬體設備不停擴大增長,學校便在附近地區找零碎空間使用,一間大學的物理系可能在城市A區,天文系卻在城裡另外一區。你也許好奇,沒有校園、沒有同班同學,學生不是不容易湊在一起集體行動嗎?但這對德國人來說,根本不成問題──因為學習,本來就該是獨立自主的啊。

更有趣的是,德國早年並沒有「博士班」。雖然在歐盟波隆納協定(Bologna-Process)後,為了統一歐洲高等教育,德國也開始有了學士、碩士、博士班制,但仍然保留博士生vs. 指導教授一對一教學的傳統,只要是德國大學教授,都可以指導博士生,就像收自己的徒弟一樣!對了,德文裡的博士指導教授,正叫做Doktorvater/ Doktormutter (doctor father / doctor mother)呢。

DAAD 德國學術交流總署

Photo: Alejandra Ruddoff
Photo: Alejandra Ruddoff

德國每個邦都有獨立的教育體制,沒有中央教育部統籌,因此,高等院校間最主要的coordinator,就是DAAD了。

1925年成立的DAAD,經費大部分來自外交部、教育研究部等公家機關,但仍然是一個獨立的德國教育推廣機構。在世界上55個國家都有information centre提供留學諮詢,DAAD代表德國進行國際學術交流、教育推廣,提供德國國內外學生獎學金,將德國高等教育推向國際。
 
Duale Hochschule Baden Wurttemberg 巴登符騰堡雙軌應用大學

德國的應用科技大學,不只重視技術和應用,產學合作的實踐也非常強。企業會委託學校進行研究,學校的學生也會到企業實習,假如表現優秀,畢業就直接就業。博士生也可以在合作私人企業裡,利用企業高端設備、研究環境進行研究,取得由學校頒發的博士學位。

德國南部巴登符騰堡邦,最近誕生了一個最新的在職學習規劃──只要是合作企業的員工,你可以一周三天在公司工作,兩天去去大學上課,公司不僅支付你薪水,還補助你學習費用,讓你一邊工作,一邊拿到學士、碩士學位。
 
Stiftung(begabtenförderung)政黨基金會獎學金

Heinrich-Böll-Stiftung
Heinrich-Böll-Stiftung

德國每一個政黨都設有基金會,為了鼓勵年輕世代承擔社會責任、參與社會活動,不只經常舉辦講座、研討會、展覽,每年也對德國海內外學生提供獎學金,鼓勵社會議題研究。

(Heinrich Böll)
(Heinrich Böll)

例如德國綠黨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名的海因里希伯爾基金會(Heinrich-Böll -Stiftung),每年提供約100個獎學金名額,資助國內外大學和研究生。或是基督教民主黨的康拉德阿登納基金會(Konrad-Adenauer-Stiftung)、社會民主黨的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Friedrich-Ebert-Stiftung),這些獎學金雖然申請條件不一,但毫無例外都有一個共同前提條件:具備承擔社會責任的精神。

德國嚮導:徐言 Stefanie Eschenlohr
(德國學術交流署台灣主任/Director of DAAD)
30年前,當她還是中文系學生時,第一次來到台灣;15年前,徐言博士開始在香港、北京、台北等地的德國學術交流署,將德國高等教育帶進亞洲。德國大學的特色與精神,她最明白。

走進更多城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