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攻擊事件連發,德國怎麼了?

「恐怖3.0」的3.0若是形容恐怖程度,可能可以成立,因為,對人類來說,最可怕的事,莫過於「未知」。(資料/呂惟揚攝)
「恐怖3.0」的3.0若是形容恐怖程度,可能可以成立,因為,對人類來說,最可怕的事,莫過於「未知」。(資料/呂惟揚攝)

【on.cc東網 作者:藍弋丰 產業媒體總監】

以往聽到公共場所槍擊大屠殺,頭一個想到的國家是美國,不只咱們台灣人這麼想,德國人也一樣這麼想,認為那是美國人迷戀槍枝,德國槍枝管制在世界各國中數一數二嚴謹,自從2009年之後因應當年發生校園槍擊案又更加強管制,此後再也沒有校園槍擊案,所以才不會發生那種事。


之後,當法國發生恐怖攻擊,德國人心想,那是法國官員懶散慣了,邊境槍枝管制鬆散,竟然還要德國軍警幫忙截獲,會出事是理所當然,而法國有大量無法融入社會的移民與移民後裔成為不定時炸彈,德國則有完美的社會福利照顧每個人,對移民敞開雙臂歡迎,幫助他們融合適應,在歐洲盃期間,移民甚至還都披上德國國旗幫德國隊加油。

當美國因為警方用槍過當槍殺黑人,造成嚴重種族衝突,引爆槍手槍殺警察報復的悲劇,德國則是連發生大規模強暴案都不追究,非常追求「政治正確」。所有會發生慘案的原因,都只在別國。

但是,德國現在也成了公共襲擊事件的溫床,還在短時間內連續發生好幾件。

國內報導較多的,是22日發生的慕尼黑槍擊案,不過,其實在18日德國巴伐利亞省符茲堡市已經先發生一次公共攻擊事件,一個17歲,2年前來到德國的阿富汗難民,在火車上突然亮出刀斧襲擊乘客,先砍傷4名香港遊客,又殺傷一名女子,最後在逃離過程中遭警方射殺。

22日,警方還在釐清火車攻擊案的時候,一個具有德國伊朗雙重國籍,從小在中產階級德國家庭長大的18歲青年,在慕尼黑奧林匹亞購物中心麥當勞內開槍,射殺9人、傷16人後飲彈自盡,多數死者是青少年,而且還多是外國人,包括3個土耳其人、3個科索沃人與1個希臘人。

24日,先是有1名敘利亞難民揮舞大砍刀砍死波蘭移民餐廳女同事,之後遭人駕車撞倒阻止,這起事件警方比較往情殺的方向調查,而比較不算是公共攻擊事件;但到了晚間10點,安森巴赫市又發生公共攻擊事件,一個1年前申請政治庇護未通過,但是由於敘利亞內戰因素而獲准留在德國的27歲敘利亞人,全身帶著炸彈接近一處音樂節會場,引爆後炸死自己,炸傷12人,導致2000多人疏散。

如今德國人心惶惶,有人怪罪伊斯蘭國的宣傳,的確,火車刀斧攻擊手查出有手繪伊斯蘭國旗幟,可能與伊斯蘭國的宣傳有關,但是慕尼黑槍擊事件的兇手,則與伊斯蘭國或伊斯蘭教激進主義一點關係都沒有。

於是有人放大範圍到怪罪難民,認為收容太多難民,適應不良,生活圈太小,所以容易激動犯案,不論是情殺,還是公共攻擊,的確,火車刀斧手是阿富汗難民,情殺案與自殺爆炸案都是敘利亞難民,但死傷最慘的慕尼黑事件,兇手是當地土生土長的德國本地人,並非難民。

因此,又有人放大範圍到所有外來族裔。但是,其實德國連續發生的公共攻擊事件還有1起,把時間推到一個月前,德國西部小鎮菲爾恩海姆,一名德國土生土長且是德國裔的19歲青少年,於6月23日闖進一間影城,持長短槍與假手榴彈脅持4名影城員工與14名觀眾,之後遭特警狙擊擊斃,除犯人本人外無人受傷。

這幾個犯案者,由於不是當場遭擊斃,就是自戕、自爆死亡,所以也無從調查到底真正的犯案動機是什麼,不過,如今對於這樣的單獨犯案方式,歐美開始有了「恐怖3.0」的說法。

依這種說法的定義,「恐怖1.0」是如同賓拉登策畫的911攻擊事件,攻擊者是由恐怖組織吸收、培養、訓練、指導,並下達指示後,按照既定計畫進行攻擊。這樣的組織有指揮系統與聯絡網路,因此情報單位能夠以各種情報方式對付他們,最終連賓拉登本人的位置都能掌握,予以格殺。

到了法國的查理周刊攻擊案、尼斯卡車攻擊案,則是「恐怖2.0」,事實上恐怖組織並沒有對他們下達指示與命令,他們只是同情並支持恐怖組織,然後自行犯案,這樣的攻擊毫無組織可言,已經讓執法與情報單位非常頭痛,但至少兇手還有一些脈絡可循。

「恐怖3.0」的兇手則甚至不需要恐怖組織來啟發,自己完全自發性的犯案,沒有指揮體系、聯絡系統,沒有任何脈絡,甚至也找不到什麼特別的共通點,讓執法單位極為頭痛,因為沒有固定模式,則完全無法設想對策來防堵與預防。

不過,若嚴謹一點來看,說這是「恐怖3.0」可能有定義上的錯誤,因為過去美國過去早有諸多校園槍擊案,第一起發生於1966年,德國本身也曾於2002年、2006年、2009年發生過3次校園槍擊案,不是現在才「演化」出這樣的隨機攻擊。

德國近來這幾起攻擊案唯一的共通點可能是:都是年輕人,影城攻擊手19歲,火車攻擊手17歲,慕尼黑槍手19歲,安森巴赫炸彈客27歲。這個共通點,美國人可能會聯想到,過去有不少校園槍擊案中兇手是20歲上下的年輕人,而台灣人則很快會聯想到:鄭捷犯案時21歲。

鄭捷如今已經伏法,到底為何犯案,調查過程中也從未能得到結論。德國短時間內連續發生公共攻擊案件,到底為什麼?是巧合?是模仿效應?無人知曉真正原因,或許,「恐怖3.0」的3.0若是形容恐怖程度,可能可以成立,因為,對人類來說,最可怕的事,莫過於「未知」。

更多東網專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