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的崛起:歐洲文化首都Leeuwarden能教臺灣的二三事(上)

Photo: Michiel Jelijs
Photo: Michiel Jelijs

作者/郭立群

籌備150個小時,執行100個日子,跑遍5個國家、11座城市,衝浪17張沙發,進行15場深入面談…

這一切,只為了追尋用文化建立鄉鎮自我認同,以及台灣和世界永續發展課題的可能解答。

世界公民島雜誌特派記者郭立群,隻身赴歐,雖然剛到機場旅費就被偷光,依然堅持這趟歐洲壯旅,深入挖掘當今世界規模最大、話題性最強的歐盟城市文化經營計畫──「歐洲文化首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的曲折故事。


他的第一站,來到荷蘭Leeuwarden。

默默無名到聲名大噪:荷蘭Leeuwarden市的故事

「Leeuwarden是2018年歐洲文化首都?這是哪裡?」

當歐盟在2013年宣佈Leeuwarden成為歐洲文化首都時,所有人都露出一臉疑惑。甚至連在荷蘭Leeuwarden市中心看大螢幕的市民,都瞬間沈默一秒,彼此狐疑看了一眼後,才無法置信的大聲歡呼。

為什麼Leeuwarden獲獎讓人這麼驚訝?因為荷蘭同時還有Maastricht和Eindhoven兩個城市競爭歐洲文化首都,Maastricht是最被看好的城市。此外,Leeuwarden市隸屬於荷蘭北方Friesland省,是以農業為主的省份,如果你問荷蘭人Friesland是個什麼樣的地方,他們腦海裡會浮現一望無際的農田、牛、馬、羊…。Leeuwarden人口約11萬人,市中心大小約略等於基隆市。雖然距離首都阿姆斯特丹只有1.5小時的車程,但就像你跟台北朋友說:我是雲林人或花蓮人,他們都會覺得雲林花蓮離台北很遙遠的概念一樣!

歐洲文化首都:復興城市的新契機

1983年,希臘文化部長Melina Mercouri邀請歐洲共同體各國文化部長到希臘雅典聚會,希望透過文化拉近歐洲人民關係,營造「歐洲共識」。計畫開始前幾年,歐洲文化首都皆以擁有豐富文化藝術底藴、普世公認的「文化大城」獲選主辦,例如第1985年雅典、1986年佛羅倫斯、1988年柏林、1989年巴黎…等等。直到1990這個關鍵年分,才是歐洲文化首都今日改造力量的起點:那一年當選的城市是英國格拉斯哥(Glasgow),衰退型的後工業化城市;市政府期待藉由文化節慶,刺激當地經濟和觀光發展,帶領城市邁向重生。

1990年的歐洲文化之都格拉斯哥
1990年的歐洲文化之都格拉斯哥

1990年的歐洲文化之都格拉斯哥

有意願爭取歐洲文化首都的城市,從提案到主辦年,至少有6年「從上到下」和「從下到上」的籌劃、協調和遞交提案時間。如被認為是歐洲文化首都典範的英國利物浦(Liverpool),起初面臨高失業率和灰暗環境的問題,從1999年就開始盤點城市優勢,每年策劃一個主題,例如海事、建築、音樂、藝術體育遺產基礎,把自己當做主辦城市,規劃一系列城市改造計劃,並從小型活動和執行過程中不斷修正,2003年獲選,直到2008主辦年博得滿堂彩。

一開始他們警告:「這樣做,絕對失敗!」

回到荷蘭Leeuwarden市。一個諾大的計劃背後,一定有一個開始和接續行動,費了一番功夫,我終於找到當年參與提案的市府成員,Patricia Klomp。

「當時我只是約聘僱員,有天下午,主管突然問我有沒有興趣談一談這項計劃?」現任服務中心執行長Patricia說,「當天連薪水都還沒確定,我就直接加入這個2人小組了!」

Patricia Klomp從無到有,推動Leeuwarden市獲選2018歐洲文化之都
Patricia Klomp從無到有,推動Leeuwarden市獲選2018歐洲文化之都

2010年,Friesland省政府組織一個考察團,到當年的獲獎城市德國魯爾埃森考察歐洲文化首都計畫。

德國魯爾區曾經是煤炭和鋼鐵的重工業區,藉由歐洲文化首都重新翻轉城市的工業形象,改造工廠建立博物館、劇院、文化節慶…等,現在也已經成為重要的城市再生指標,Friesland參訪團看見歐洲文化首都帶給城市再生的力量後,決定參與提案行列。

但是過程卻充滿阻礙。這個荷蘭北方農業省的人民和地方政府,一直以來都相對保守,並且是荷蘭生活在貧窮線下人口較多的地區。一開始省政府只編列2位執行人員去安排申請歐洲文化首都的辦法。

而Patricia就是其中一個。

2人小組先在Leeuwarden市區設立一個服務詢問中心,不厭其煩地告訴當地人民:我們即將申請歐洲文化首都計劃,如果你有任何想法,舉辦展覽、歌劇、舞蹈、音樂等活動,歡迎來服務中心告訴我們。而Leeuwarden當地藝術家、作家、舞蹈家、策展人、建築師…也自發性參與、撰寫提案企劃書。那時開始,2人小組「由上而下」的力量,及民間文化、藝術和創意工作者群體「由下而上」的兩股力量,成為計畫籌備主軸。

Leeuwarden歐洲文化首都計畫的團隊就位在這裡
Leeuwarden歐洲文化首都計畫的團隊就位在這裡

「居民認為,我們只是個小地方,憑什麼爭取歐洲文化首都?」Patricia說,沒有人敢想像自己家鄉能夠成為一個「文化藝術重鎮」。但這群當地文化藝術工作者,透過表演、演唱會、產品設計…等活動,讓地方政府和居民開始看見自身文化的特殊性,開始相信:「也許我們真的有機會!」

「與其說是由上而下、由下而上,我比較希望大家把這個垂直梯子變成水平來看,不管是哪一端的人先開始,從左,從右,從中間開始其實都很好。只要每一端的人都開始行動,最終就能夠一點一滴累積。」Leeuwarden計畫團隊的CEO Lieven Bertels,把雙手往左右張開比喻動員的過程。

正式申請歐洲文化首都,不可能沒有市政府和省政府提撥文化預算和行政程序的支持,兩股力量共同努力,保持溝通,終於讓不同利害關係團體,共同擁有一個屬於歐洲級的長期目標。

Leeuwarden計畫團隊的採訪合照,左二為作者
Leeuwarden計畫團隊的採訪合照,左二為作者

貧窮,就不能有文化活動嗎?

Patricia坦承,其實一開始省政府只是想試試水溫,看居民對計劃的反應,雖然一度準備提撥預算資助當地團體舉辦活動,卻被歐洲執行委員會嚴厲警告這樣做「絕對失敗」,不可能入選歐洲文化首都。「一般的期待是,政府會撥一筆預算贊助舉辦活動,但實際情況是我們根本沒有任何預算!」

直到官方、民間團體及居民共同討論,確立「Ipen Mienskip」(Open Community)為申請Slogan及主軸,官方單位的態度才開始漸趨積極、投入。「一旦確立申請歐洲文化首都的主題是Iepen Mienskip後,我們就決定要改變團隊和當地居民的思考模式(mindset)。當有人來找我們的時候,我們就問:你需要什麼?然後告訴他們也許可以到哪邊找資源、執行方向也許可以怎麼做,從不給正式答案。除非是牽涉到敏感的宗教或暴力議題,否則我們都不干涉活動主題」,不斷鼓勵居民嘗試任何新奇大膽的點子。為了讓更多人參與,團隊也買了一輛巡迴巴士在Friesland省內巡迴,到各個城鎮的廣場或學校,宣傳申請歐洲文化首都的計劃。

那一年,籌備中心湧入約600-700個計畫想法,儘管並非每個案子都可行,但全民參與的過程,讓執行團隊看見需求和價值,成為提案企劃書最重要的規劃內容。

官方、民間團體的合作活動,炒熱信心,也讓Freisland省政府看見歐洲文化之都的可能性,一年後,決定正式提撥預算,投入申請歐洲文化首都。但這時,中央政府指派的Leeuwarden市長卻直接跟Patricia等人說:「你們真的瘋了!」當地媒體、政黨和居民,都出現反對聲浪。他們說,這個地區已經夠窮了,竟然還要提撥預算做「文化活動」?

就是這間小小的辦公室,被700個創意淹沒,與居民共同將Leeuwarden推上歐洲文化首都。
就是這間小小的辦公室,被700個創意淹沒,與居民共同將Leeuwarden推上歐洲文化首都。

誰說文化可以不能當飯吃?

Patricia回想,她從「從無到有」、克服困難的過程,最重要的就是「溝通、溝通、再溝通」。計畫一開始,「常常有居民過來提計畫,討論後覺得很棒。但回到家裡或社區後又被質疑這個不對、那個不對」,隔幾天跑回來問她怎麼會這樣?「這時候,我就得坐下來,再跟她討論說明一次。」

對於不支持的市議員、民間團體和居民,Patricia指出,說服他們的要點,不是用美麗風景或文化經營等抽象物事,而是告訴所有人,「歐洲文化首都」可以如何解決城市貧窮、環境、語言、教育…等未來挑戰,市長才點頭答應。

因為,文化絕對不只是開心好玩的事情,必須跟著社會需求前進。

歐洲文化首都計畫給人的第一印象多是「文化」、「地方」、「社區」、「認同」,但實際上,這個計畫把一般認為「無益於民生」的「文化」,提升至解決「失業」、「教育」、「環境」的社會層面。

訪談過程中,執行團隊、農村藝術家、藝術教育NGO組織、各主題及計畫策展人,都不斷強調Leeuwarden歐洲文化首都計畫的Global Goals願景藍圖。
訪談過程中,執行團隊、農村藝術家、藝術教育NGO組織、各主題及計畫策展人,都不斷強調Leeuwarden歐洲文化首都計畫的Global Goals願景藍圖。

2012年Leeuwarden送出的第一版申請書,評審團認為主軸很好,但執行內容太著重於「文化活動」,需加強跟當地現在或未來發展的關聯性,建議多項改善項目。經過一年的時間修正調整,第二版申請書才讓Leeuwarden雀屏中選。

文化是日常生活中的元素,文化經營絕不能只是單方面展現文化藝術的活動,而是深入每個人生活的催化劑。城鎮面臨的社會議題是什麼?文化要如何跟這些議題建立關聯?官方、民間和人民如何參與?除了規劃活動外,最迫切的教育、能源、經濟、環境問題能否被關注、解決?這些問題都是歐洲文化首都計劃成員不斷詢問的問題,許多需要縝密思考、堅持執行的細節,都藏在看似風光華麗的計畫中。

為了實踐「Ipen Mienskip」的精神,Leeuwarden執行歐洲文化首都計劃不只找專家策劃,也邀請深耕各地區議題的團體參與。如推廣農食教育的農村藝術家,協助青少年和戰火難民的Hip Hop教育組織、推廣當地語言的劇團、每週舉辦50所小學文化課程的NGO組織,另外也將舉辦全市一週無車日,用文化活動讓市民感受平常看不見的永續能源系統…等等,並開放一般民眾提出想法,讓各方團體參與、討論甚或爭辯,建立「參與感」,找到最大公約數。

儘管離Leeuwarden正式舉辦歐洲文化首都還有兩年的時間,「2018歐洲文化首都」,已經讓城市裡的每個人動了起來…。

走進更多城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