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社會,世界將會又老又窮?!

(Photo: CREATISTA)
(Photo: CREATISTA)

採訪/攝影:何欣恬、李欣恬、林志安


全球正面臨急速老化社會的挑戰,台灣尤是。現在的我們已經難以想像,1950年代,台灣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只有54歲。

人類可以活得如此長壽,在生命之途中飽覽更多風景,固然讓人興奮,但健康、照護與經濟的負擔,也隨之加劇。家屬與照護員因不堪照護壓力而做出令人惋惜的事件,佔據新聞版面,關於長照政策、長照保險、財源籌措的爭論,也吵得沸沸揚揚。

世界公民島特派記者,國防醫學系何欣恬與李欣恬,以及台大工管系林治安,用一個月的時間,實地探查荷蘭、比利時、丹麥、瑞典還有芬蘭這些與老化共存共榮的歐洲國度,直擊10個照護機構現場,破解世界會變得又老又窮的預言。

沒有艱深難懂的數據與法律制度,她們從最生活化的角度,將西歐、北歐的長照現場帶回台灣。

“What is old? ” 老的定義永遠是你自己下的

-Diensten Centrum-
-Diensten Centrum-

每個比利時社區,都有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社區服務中心,「Dienst Centrum」。

Dienst Centrum打造一個像咖啡廳一樣溫馨又友善的空間,同時具備了餐廳、教室、咖啡廳、洗衣間各種功能,方便又多元的服務,讓許多退休族天天到這裡報到,平日在這裡活動的人數高達600人。這些「老朋友」可能是享用低價又豐富的午餐,可能是很fashion地與三五好友邊喝咖啡邊玩桌遊,或者參加每天都有的各種社團,或者只是單純想來見見鄰居朋友。原來,退休生活也可以這樣充實又自在。

見到我一個亞洲女孩遠從台灣飛到比利時,不是去跟尿尿小童自拍,而是跑去Diensten Centrum找銀髮族東問西問,可能是一番「神秘的光景」,於是一位老先生犀利地反問我來這裡做什麼。

聽完我非典型的「銀髮照護旅行考察」,“What is old? ”他來勢洶洶地問我。

“I still play violin, though I am OLD!” 然後老先生笑了。老的定義永遠是自己下的,老的姿態可以自嘲,又自信。

裁縫奶奶臉上噗通噗通跳的少女心

-Duffel社區圖書館-
-Duffel社區圖書館-

當了一輩子的單車師傅、鐘錶匠、裁縫師、電器師傅,退休後,要去哪施展一身武藝?

Repaircafe是在比利時Duffel社區圖書館定期舉辦的活動,退休族志工會在這天聚在一起,免費幫大家修破褲子、傢俱、電器用品、腳踏車,Duffel居民也會趁這個機會齊聚一堂,一起聊天、吃餅乾、喝咖啡,甚至還有身體彩繪畫家來湊一咖,讓等待修東西的人不會無聊。許多志工都是年長者,他們退休了,但是縫紉、修電腦的技術依然一流,Repaircafe就是一個讓他們回饋、發揮的舞台。

「你看,臉上畫著愛心的人就是我們的志工囉!」很有熱忱到處當志工的退休奶奶告訴我。「那要如何當志工呢?」「只要有愛心,就能當志工!」

我看著認真縫紉的老奶奶,滿布皺紋的頰上,手繪的「愛心」隨著臉部表情變動,就像奶奶胸口那顆仍然青春的心,噗通噗通地跳動。

在歐洲,這樣免費、彼此互助的活動其實很多。許多退休人士其實不認為自己「老」,他們還很想用各種方式參與社會,所以會去幫年長者買菜購物,用自己空閒時間載年長者去洗頭髮、買菜、看病,和年長者住在一起,每週花幾個小時與他們互動聊天。而Repaircafe這個一年兩次的活動,則讓我們看到結合環保、互助與社區凝聚力能協同產生的力量,也讓我們看到當志工很「生活面」的方式。
 

一張A4紙解決所有鄰居的煩惱

-give and take A4公告紙-
-give and take A4公告紙-

嘿!小王今天家裡有個多的冰箱要送人,有誰家裡缺?那個,隔壁小張要出國玩一個禮拜,誰可以幫忙帶狗狗?

Buurtijd(鄰居時間)是比利時非營利組織,每兩週蒐集並公告社區居民彼此生活中「需要和能給出」的東西,呈現在一張「give&take的A4紙」上。Buurtijd免費媒合社區鄰居的需求與給予,完全沒有牽涉到金錢,只建立在一個基礎信念──有能力時盡量幫助別人,有一天當你需要的時候,別人也會幫助你。

「要怎麼讓居民認同,覺得buurhuis是社區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即將來台灣學螳螂拳的project manager大哥說。這個不大的buurhuis,沒有用很複雜的方式,在小小的社區做大家認同的事,讓銀髮族、身心障礙者、失業者,自在地融入社區、融入社會。

世界衛生組織與各國政府都在推動「在地老化」,社區於是在老化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Buurtijd」極有創意的生活互助,也不失是社區老化的有趣又可行性高的解方。

一半的精力活下來,一半的精力去生活

經過這次歐洲探查,有這幾個關鍵值得台灣借鑑:「社區力量」、「資源整合」、「社會福利」與「自主意識」。

「社區」在歐洲生活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社區互助的力量,不僅增進交流,也可以節省大量地球資源。另外,歐洲人也非常擅長將有相似需求、卻又不相同的客群放在一起(比如Kampens);各種層級的服務中心,無論空間多小,也都裝納各種配備,整合資源的加乘力量,吸引更多使用者,產生更多的正向循環。極高的稅收,則是社會福利財源的主要支持。

最重要的是,歐洲人都知道自己想過什麼樣的人生,不論職業,都擁抱多元生活。「Part time job」是歐洲人生活的常態,歐洲人不願一生只專注投入一件事物──他們要用一半的精力活下來,一半的精力去生活。

走進更多城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