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R揭生育津貼 推升台灣新生兒死亡率

據部分縣市「兒童死因回溯分析」(CDR)個案討論會議中發現,中止妊娠手術拿出來的新生兒有微弱心跳,原本過去大多不會開立出生證明書,但各縣市加碼生育津貼、獎勵,甚至高達6萬元以上,有家屬要求醫師開立出生證明書去辦理申請,領完津貼待嬰兒死亡後再開具死亡證明書,甚至還可再領取喪葬補助,因此造成我國嬰幼兒死亡數增加的「過度登錄」現象。

據「過度登錄與台灣新生兒死亡率上升」和「調整後台灣新生兒死亡率:國際與國內縣市比較」的研究指出,2018年至2021年共有1699名新生兒死亡,如果剔除掉懷孕周數小於22周或出生體重小於500克,則僅有1222名死亡,若把調整前的數據與OECD國家比較調整前我國為PR60,調整後為PR47。不過,就算調整後為PR47,我國距鄰近國家如日本PR3及南韓的PR13仍有距離。

研究提及,台灣近幾十年來判定活產行為有增加趨勢,且有縣市差異,使得台灣縣市別新生兒死亡率,無法反映真實健康風險。

衛福部兒少CDR辦公室的計畫主持人、成功大學公衛研究所教授呂宗學建議放寬生育津貼領取條件,不要規定有出生證明書才能申請,如採取類似勞保的「生育給付」,懷孕一定周數以上的流產個案,也能獲津貼,雖對縣市出生數增加沒幫助,但可感謝女性願意懷孕,也避免造成新生兒死亡率上升的「副作用」。

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江明洲表示,國內新生兒死亡確實有過度登錄的問題,例如22周以下或500公克以下早產兒,若排除計算,新生兒死亡率會降低許多;至於22周到24周早產兒,若狀況不佳、家屬同意放棄救治,但仍計入新生兒死亡,也會產生過度登錄的問題,是值得討論的議題。

江明洲強調,新生兒死亡率高牽涉多重原因,例如長久以來被討論的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產前照護、新生兒照護等議題。另一項不可忽視的原因是少子化,儘管國內新生兒死亡數呈現下降趨勢,但整體新生兒數量快速減少,仍會導致新生兒死亡率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