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促人類前進更高層次?台大教授指關鍵在學生要有這些能力

隨著生成式AI今年在全球引起熱議,台灣高等教育界也熱烈加入討論。台大資工系教授陳縕儂今(3/13)出席論壇表示,就如同搜尋引擎的出現,讓人們的學習重點從記憶能力提升到理解能力,現在的生成式AI也扮演促使人類升級、前往更高學習層次的角色,但同時對於產生的內容,也更需要具備媒體識讀能力來查核。

圖片

亞洲大學舉辦生成式AI論壇,與會學者認為這能讓人類學習往更高層次邁進。亞洲大學提供

Midjourney、ChatGPT等生成式AI近月來在網路上發酵,於世界各地引起熱議。亞洲大學今日舉辦論壇,討論AI下一步將如何影響高等教育,邀請各大專校院主管、資訊專長學者出席分享看法。

台大資工系教授陳縕儂表示,過去沒有搜尋引擎時,學生受的訓練是記憶,只能把許多事情記下來,然而深度技能需要的其實是理解能力,搜尋引擎出現後,人們不再需要背定義,可以從快速獲取資訊,搜尋引擎迫使大家往上提升,而現在生成式AI的出現也有類似效果。

陳縕儂說明,搜尋引擎跟AI各有不同使用情境,當有明確的方向時用搜尋會較快找到資訊,但在沒有明確方向時,比如說要「設計一份講稿,對沒有AI背景的聽眾解釋什麼是ChatGPT」時,就可以透過AI來產出初步的大綱,以供腦力激盪或當草稿使用,但這些只是基礎內容,使用者必須再進一步針對細節對AI提問。

陳縕儂指出,因此往後人們需要的技能,是知道它講的內容是否合理正確,並判斷是否需要追問,這件事會逼使人們,進一步學會比理解能力更困難的評估能力,同時人們也更需要訓練媒體識讀能力,以判斷產生的內容哪些可用、哪些不可用,進而判斷何時要對AI追問,何時要再度確認事實,「未來如果學生交的報告,內容跟ChatGPT寫的差不多,那可能不容易得到高分。」

政大校長李蔡彥則表示,人類之所以為高等生物,從古至今的關鍵就是善用語言跟工具,如今AI也強力工具,而他認為,短期內人類還不會被AI取代,背後一個因素是能跟AI配合的硬體技術還不夠進步,無法模仿人體的各種動作,另一層面來說,是根據美國學者鐵馬克(Max Tegmark)的預測,所謂「強AI」至少要2055年才會出現。

對此李蔡彥強調,人類的厲害之處,不是能記很多知識,是能夠將這些資訊萃取出來,還能透過直覺或潛意識動作,而非像目前的AI是透過推理來運作,人類各種有不同層次能力,AI要全都模擬還很遙遠。

不過新科技興起,也產生不同的威脅與契機。李蔡彥指出,台灣人工智慧基金2月調查各產業AI化程度,結果發現高達70%產業還沒準備好面對AI,當中有42%還不瞭解AI,甚至零售服務業幾乎沒有應用AI,對此他認為,各行各業都在談數位轉型,其中其實也包括如何善用AI,從高等教育的角度來說,學校可以做的事就是AI普及教育、改變評量方式,讓學生學會未來能幫助到產業的新技能。

「隨著科技發達,決定它是問題還是答案的關鍵,是人文社會科學。」李蔡彥從教學與評量的角度指出,多年前大學也曾試圖禁止學生寫作業時上網找資料,但根本無法阻止,他認為工具是中性的,應該思考引導學生如何使用,比如可以把作業的方式,換成學生要提出問題去問AI,看誰的問題問得好、得出的答案比較好,「過去教育是教how,現在要教的是what & why。」

清大教務長巫永賢則提到,專門調查高教議題的「Educause」網站上,日前針對1000多位美國受訪者訪問,發現自認為越瞭解AI議題的人,對於AI發展越樂觀,樂觀者多半認為AI能協助提升學習或工作效率、工作品質有所幫助,在教育上甚至可以協助個人學習、差異化教學。

就此他解釋,不僅學生可以透過ChatGPT進行議題發想、潤飾文稿等功能,甚至也有機會透過AI客制化家教,這有機會減少資源不平等產生的學習落差。

但巫永賢也提到,《Nature》期刊指出,生成式AI在公平性、資料品質還有可解釋性上存在風險,關鍵在於背後輸入資料跟模型的透明度不足,這些問題,也會是未來需要討論的重要議題。

巫永賢另外談到,對大學招生來說,AI勢必會影響到大學個人申請的書面資料或學習歷程檔案,當然特殊選才或大學獨招也可能被影響,但因為這2個管道申請人數往往較少,科系可以有較充裕的時間透過面試檢核,但個人申請時,有些系所會有大量申請者,大學接下來也要思索,如何加強書面資料跟面試之間的關連。

更多太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