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擬推付費版、AI 生成新創宣布倒閉!技術熱潮背後,要順利變現有多難?

自 2021 年起,AI 獨角獸神話相繼出現,帶動 2022 成為 AIGC 大爆發元年——根據 Pitchbook,在 GPT-3 發布後的 2 年內,風險投資對 AIGC 的投資增長了 400% 以上,達到驚人的 21 億美元。

然而,生成式 AI 的爆發卻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其中,成立於 2022 年 9 月的 AI 生成圖庫新創 StockAI,於今年 1 月公告將束免費圖庫服務,取消既有付費用戶的訂閱並按剩餘的訂閱時長退款。

StockAI 的收費模式為免費增值(Freemium),訂閱方案從每月 10 美元起至最高至每月 34 美元。然而,據創始人 Danny Postma 稱,截至去年(2022)9 月 30 日,雖然有高達 2 萬人使用 StockAI,卻只有 16 人為 AI 材料付費。「像 Stock AI 這樣以 AI 為動力的新創公司成本高昂,目前的付費用戶無法覆蓋這些成本,所以我們不得不做出改變。」雖然現有平台於本月終止服務,但預計今年第一季將再推出新平台。

另外,轟動一時的 ChatGPT 也於上週五(13 日)宣布將推行專業方案,並邀請用戶填寫願意支付的價格上限,也詳盡描述了 ChatGPT Professional 的功能,包括不限次數問答、不會被中斷等。顯然,面對每每月 300 萬美元的營運成本,團隊也在試圖尋找出路。

AIGC 產業現況:護城河高,2C 端應用「內卷」

儘管獨角獸神話光環加持,但不能否認的是,AIGC 之於想加入內容產業應用的新創,最高的護城河,絕對是高昂的硬體建置成本。

由人工智慧公司 Stability AI 推出的文生圖模型 Stable Diffusion,最初訓練時用了 4,000 台 A100 顯示卡,至今日常運營成本已超過 5,000 萬美元;GPT-3 也不遑多讓,光是硬體與電力成本就高達 1,200 萬美元。如此高昂的固定成本,使新創幾乎無法和 Stability AI 等靠近技術底層的巨頭競爭。

此外,愈來愈多學術人員也開始投入模型研發,AIGC 領域的人才數量也在逐步跟上;開源的 API 與模型,使得新創在草創初期的技術護城河極低,競爭激烈。

最後,愈加趨近飽和的內容產業應用,也會導致投資者意願放緩。到目前為止,從事 AI 行銷的公司就已經超過 20 多家,類似的公司在 Product Hunt 等平台上,也從去年底開始大量出現在榜單上。對 VC 而言,大量 2C 端內容產業應用的出現,如文案、圖像生成等,除了讓這些功能成為未來基本配備、缺乏差異化而競爭力下滑,也會讓投資人難以分辨公司是否真的在技術上取得優勢,進而影響投資意願。

面對高技術護城河,新創存活的可能性?

儘管全球觀眾對 AI 生成的關注多半集中在 2C 端、採取免費增值模式的行銷應用,但能夠導入 AIGC 的領域,比想像中更寬廣。例如 36 氪報導文中便指出:GPT-3 的寫作能力與數理計算能力,可能對學齡前教育是很適合的使用場景。

此外,從收費模式上切入,或許也是另一條出路。現今內容行銷多半採取「先免費提高使用者池、而後推行加值版服務或向企業收費」的免費增值模式,此商業模式的關鍵問題在於,早期的病毒式增長後,其價值是否能夠被認可,以及是否有同行競品願意用更低價格(或是甚至免費)來提供類似的服務。其中一項可能解方,是透過技術門檻建立高階功能,如:Stability AI 團隊正在加速開發高級功能,包括動畫支援、插值修復等,但是這樣一來,如何平衡硬體設備投入與高階用戶的現金流,就會變成需要處理的問題。

另一個帶有 MVP 精神的出路,就是先用較低技術規模開啟業務、等到獲客後再換到更強的 AI 模型。照片編輯軟體 Lensa.ai 就是採取這種「漸進式技術升級」的策略,最初 2018 年創立時只使用 GPT-2,隨後兩年錄取採用 GPT-3、Stable Diffusion。如此一來便可以在該領域先搶占市場、成為先行者,一邊拓展業務、一邊調整技術規格。

更多報導
真的具備智慧還是只具備部分智慧?深度學習的挑戰與未來展望
寫程式、文案都難不倒 ChatGPT,人類工作會被 AI 取代嗎?
雷亞 AI 溝通師職缺引熱議,作為數位時代下的「魔法師」需要哪些關鍵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