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6閉幕式非終局之戰!台灣青年的現場觀察:失望但仍不放棄

【DAY 14】COP26不盡如人意,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派出代表參加,理事長張寒瑋分享現場觀察直指,青年們最期待看到的這些關鍵議題,都沒有成為會中焦點,讓人深感誠意不夠。

COP26氣候大會在10月31~11月12日召開,被視為「人類搶救地球的最後機會」,197個締約國坐上談判桌、訂定減排目標。此次,許多台灣團體也前進COP26、緊盯關鍵進展。系列解析報導請鎖定《遠見》數位平台。

立即點入 👉「台灣人在COP26」專題報導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派出六人代表團,前往英國格拉斯哥追蹤COP26氣候談判,經過14天馬拉松式觀察,最關注的焦點莫過於閉幕式的談判結果。青年們有些人憤怒,有些則是失望,但迄今大家都還沒有放棄。

「格拉斯哥閉幕式,並非終局之戰,」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理事長張寒瑋說。

COP26為了獲取各國共識延後閉幕式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26屆締約方大會(COP26),在會議的第二週進入了白熱化的激烈討論,原本預定11月12日辦理的閉幕式,在數個關鍵議題上遲遲無法取得共識。

由於受限於人力分配以及會議室參與人數,台灣青年們無法進入閉幕式會場,只能將追蹤重心放在「國家自訂貢獻」相關的共同時間框架,還有全球盤點。

張寒瑋特別注意到,本屆COP主席夏瑪(Alok Sharma)在11月12日和13日,都安排了「非正式的盤點會議」,亦即Informal stocktaking plenary by the President,這個作法的不尋常之處,就是希望各國談判代表儘快把聲明和意見都提出,確認是否可以從草案走向決議。

COP26主席夏瑪(Alok Sharma)。Flickr by cop26
COP26主席夏瑪(Alok Sharma)。Flickr by cop26

COP26主席夏瑪(Alok Sharma)。Flickr by cop26

最終COP26足足延長了一天才正式閉幕,產出「格拉斯哥氣候公約」(The Glasgow Climate Pact)。

青年的聲音沒有被聽見

按慣例,在閉幕式中,聯合國氣候大會的九大官方公民社群,允許在會議中進行「干預演說」,然而,輪到青年非政府組織社群(YOUNGO)代表發表聲明時,會場內的各締約方國家談判代表幾乎皆已離場。

正在發表干預演說的UNFCCC的九大官方公民社群青年非政府組織社群代表。擷取自COP26閉幕式
正在發表干預演說的UNFCCC的九大官方公民社群青年非政府組織社群代表。擷取自COP26閉幕式

正在發表干預演說的UNFCCC的九大官方公民社群青年非政府組織社群代表。擷取自COP26閉幕式

張寒瑋說,這讓青年代表們感到非常失望。

青年們努力克服缺乏金援及疫情的限制來參加會議,先是規定只有少數人能夠進會議室、追蹤觀察談判紀錄,接著在閉幕式的最後,各國代表們卻不願多花一點時間,留下來聽聽青年的心聲。

在會場上發言的YOUNGO代表特別提到,COP26對外宣稱是最具包容性的一屆COP,然而身在COP26的青年們卻無法苟同。

在談判會議的最後幾個小時,青年們見證了會議的草案,因為特定國家的干預和不透明的協商,弱化了化石燃料退場的立場,即使各國明知如此無法將全球溫升控制在1.5度內。

而青年們最期待看到的氣候正義、性別平等、人權和氣候培力,同樣沒有成為本次決議內容的重心,張寒瑋說,雖然COP26看似取得一些進展,但青年和下一世代,目前依然看不見升溫控制在1.5度內的公正未來。

格拉斯哥氣候公約到底說了什麼?

究竟,「格拉斯哥氣候公約」的表現如何?台灣青年儘速盤點了「格拉斯哥氣候公約」的內容,發現這份公約的決議涵蓋了以下範圍:

1.科學與急迫性(Science and urgency)。
2.調適(Adaptation)。
3.調適財政(Adaptation finance)。
4.減緩(Mitigation)。
5.減緩和調適用的資金、科技轉移和能力建構(Finance,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capacity-building for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6.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
7.執行機制(Implementation)。
8.合作機制(Collaboration)。

張寒瑋解讀,「格拉斯哥氣候公約」中強烈要求締約方國家應該在明年2022年提出更強化的「國家自訂預期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 ,確保世界準備好要控溫在1.5度C內,這成為了未來全世界處理氣候變遷議題的背景共識。

關於調適,「格拉斯哥氣候公約」強烈要求已開發國家在2025年前提供比2019年調適計畫多一倍的資金,但與減緩計畫資金相比,金額仍不夠高。

此外,縱然在70億全球人口中占了60億人口的所有開發中國家,不斷在會議中聲明損失與損害融資機制的重要性,希望讓受到氣候變遷重度影響的脆弱國家獲得資助,但在美國、歐盟和英國的抵制下,「格拉斯哥氣候公約」中仍然看不到明確融資機制,反而老調重彈提出要創造損失與損害的對話空間。

張寒瑋說,即使「格拉斯哥氣候公約」中承諾要提供資金給予脆弱國家科技協助,令人疑惑的是,理應存在的資金金額和提供截止日期,卻是無影無蹤。

「格拉斯哥氣候公約」草案文件截圖。
「格拉斯哥氣候公約」草案文件截圖。

「格拉斯哥氣候公約」草案文件截圖。

最大突破是訂定全球碳市場機制

而COP26會議相較於COP24和COP25最大的突破,其實是在《巴黎協定》第六條的談判上取得了進展。

換言之,過去一直延宕不決的全球碳市場機制規則、形式和程序,終於在COP26有所定案。

對於原住民和地方社區的權利尤其重要的是,各國代表也同意開創獨立的機制,來保障遭遇能源轉型時,被迫失業或其他負面影響的社群。

「格拉斯哥氣候公約也是第一份提及化石燃料的聯合國氣候協議,」張寒瑋說,接著話鋒一轉,點出其中仍有的不足,有兩個英文字選用造成的巨大影響。

原本草案中所擬的「分階段淘汰」(phase-out)未使用碳捕捉技術的燃煤發電,在印度等代表的干涉與相同立場的國家代表支持下,改成了「分階段削減」(phase-down),引起公民團體的普遍不滿。

張寒瑋指出,對青年而言,格拉斯哥閉幕式絕非「終局之戰」。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將在明年屆滿30年,COP27將在埃及舉行。在那之前,他們會鼓吹更多的青年,以及支持氣候轉型正義、性別平等、人權和氣候培力的所有公民,透過各種方式不厭其煩地「強烈要求」各國政要代表正視氣候正義、性別平等、人權和氣候培力的重要性。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