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8台灣青年不缺席 4名代表化焦慮為行動

國際青年團體在COP28扮演重要角色,「台灣青年氣候聯盟」4位代表參加聯合國認證9大社群之一的青年組織,吸引全球7萬多人聚集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第28次會議(COP28)場上,青年是不可或缺的一群,因為氣候問題的影響層面包括「世代不正義」;在「沒有人是局外人」的氣候議題上,他們代表台灣在國際場合合作出力,也讓台灣被看見。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4位代表楊以新(左起)、吳昀芳、李昀錚、吳思儀在COP28會議期間參與國際青年團體活動,學習組織動員力,也為台灣在氣候議題發聲。(中央社)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4位代表楊以新(左起)、吳昀芳、李昀錚、吳思儀在COP28會議期間參與國際青年團體活動,學習組織動員力,也為台灣在氣候議題發聲。(中央社)

台灣青年與各國年輕人在主場區穿梭協作,監督「成人」的氣候談判,也將學習養分帶回台灣。

由世界各地35歲以下年輕人組成的「青年氣候行動」 (Youth Climate Movement,簡稱YOUNGO)是聯合國氣候公約官方認證的9大非政府組織(NGO)社群之一,「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以下簡稱台青盟)參與其中,每年都派代表出席這場氣候盛會。

今年代表之一的吳昀芳向中央社記者分享參與氣候行動初衷,她源自從小接受環境教育,卻發現世界不是像課本講的那樣重視環保,國中時她曾在班上反對開冷氣而被同學嘲笑,大一新生時正逢瑞典「環保少女」童貝里(Greta Thunberg)的新聞熱潮,啟發她積極探索相關議題。

參加台青盟讓她理解到氣候問題涉及整個社會的框架,「為何有那麼多排放、轉型為何那麼困難,很大是因資本主義下(的生活方式)導致」。

這讓她成為所謂「氣候焦慮」世代,覺得自己做的每件事都在排放二氧化碳,包括需要衣服卻無法控制衣服的生產過程,「我那時候覺得這個世界爛透了,我被迫活在這樣框架下的社會,但我並不想過這樣的生活」。如今,吳昀芳試著盡量拉開距離,將焦慮化為行動,「我可以做的就是去努力解決這個問題」。

國際活動擴大她的視野,不過她參加YOUNGO在COP28開幕前夕在杜拜主辦的「青年氣候大會」(Conference of Youth,COY)時,卻因為台灣不是聯合國氣候公約締約國的感觸而哭了。「看到各個國家的青年是這麼用力地參與COP協商談判,因為這裡的談判結果回去後就會影響他們自己(成為國家政策)」,她說,雖然台灣總是自動遵行國際規則,但「當我去積極遊說的時候會擔心因為台灣缺席、自己站不住腳,又看到他們這麼自在…」說到這裡,她心情再次波動起來。

她也擔心因為國家身分受限,台灣呈現的面向會不會變成以企業立場為主,「台灣在國際上談氣候,不能只有企業被看見」。

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大三學生吳思儀則是從高中讀到《傷心農場》一書後成為蔬食推動者,包括在政大永續社負責蔬食專案時,發現要改變消費行為需要先改變既有系統,於是與社友開發「蔬食地圖」,讓人們更容易找到蔬食餐館。

她加入台青盟是想從過去關注消費者的層面擴展到政策影響力,這次來杜拜感受到國際青年的動員力、組織力,想把這些經驗帶回台灣,為蔬食運動增添動能。

吳思儀在COP開幕前夕,與YOUNGO同伴一起參加聯合國召集政府代表和9大社群代表的「會前會」。她準備發言前,曾考慮是否要介紹自己來自台灣,因為中國官方的人也在場,她擔心會轉移焦點。不過當她還在內心戲時,外國青年夥伴已直接告知眾人「我們有位來自台灣的代表要發言」。

這讓她事後感觸很深,因為「氣候應該是全球性的議題,台灣人在這麼重要的國際場合討論氣候,卻還需要顧慮政治敏感性」。

已工作數年的楊以新去年就參加在埃及舉行的COP27,當時是因任職的工程公司在場邊設了小攤位宣傳。從務實的企業角度轉換成青年代表參與氣候大會,看到各國年輕人的熱情衝勁,讓他感受到不小反差。

COP28期間,台青盟4位代表選擇參加YOUNGO的「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議題工作小組,需要在各個會議旁聽記錄、緊盯與會者對此議題的看法,每天過得充實忙碌。

楊以新說,選這個議題是「因為國際上都在討論這件事,台灣也開始觸及,但台灣很多中小企業仍對它不瞭解,也不想碰」,他舉例像是運輸工具的電動化,會讓傳統汽機車的修車行老闆失去生意,這就是「公正轉型」要探討的問題。透過這場國際經驗學習,他們想讓台灣社會更認識這個氣候議題重要環節。

工業設計科系畢業的李昀錚,當過企業行銷企畫,工作類似網路小編,這讓她接觸到二氧化碳淨零排放等議題新聞,包括台灣設定的2030年減碳階段性目標,於是換跑道進入太陽能產業,「想讓自己有一個人生意義,也就是台灣再生能源的比例從8%拉到20%(2030年目標),這件事我也參與在其中」。

這4位青年的「氣候覺醒」源起或許不同,但都積極投入台灣氣候環境倡議,不當旁觀者。

他們到杜拜與國際青年交流,也在「青年氣候大會」期間主講一場工作坊,介紹台灣的氣候問題,包括2020年遭遇56年來最大旱災、發展太陽能「漁電共生」的爭議與挑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