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犯》:信仰什麼都不重要,善良最重要!

《模仿犯》
《模仿犯》

【香功堂主影劇評專欄】張榮吉與張亨如擔任導演的《模仿犯》,改編自宮部美幸小說。影集從一樁連續殺人案件,幅射出對法律制度、媒體亂象、家庭暴力以及人類心理學的討論。影集基本上可以分為上下兩部,前六集是上半部:盡忠職守的郭曉其檢察官負責偵查神秘的斷掌案,郭曉其發現斷掌案與幾年前年輕男子田村義犯下的殺人案有些相似之處,懷疑兩起案件有所關聯。隨著綁架殺人案件不斷發生,一名自稱是 Noh 的兇手開始在媒體放話挑戰公權力,擾亂社會秩序。警方循線查出夜店 DJ 沈嘉文可能涉有重嫌。郭曉其向擔任心理醫師的前女友胡允慧尋求專業幫助,沒想到允慧的弟弟胡建和,也跟案情關係密切......

《模仿犯》
《模仿犯》

***底下會討論到關鍵劇情,請斟酌閱讀***

***底下會討論到關鍵劇情,請斟酌閱讀***

***底下會討論到關鍵劇情,請斟酌閱讀***

《模仿犯》
《模仿犯》

《模仿犯》前半場讓觀眾看到人的「盲點」,一旦牽涉到「情」,人心容易變得脆弱,成為被有心人士操控的對象:一如建和懷疑好友沈嘉文涉案,基於對朋友的信任,沒有立即舉報對方,而是不斷地試探與規勸,期望好友能夠吐露實情。建和的「善意」拖延警方的辦案速度,不利於拯救人質的工作。類似的「盲點」貫穿整部作品,包括資深警察林尚勇的女兒彤妹遭到綁架,為能拯救女兒,林尚勇竟以私人暴力對付沈嘉文,而檢察官郭曉其也受制於過往創傷(父母與妹妹遭到殺害的慘痛經歷),一步步掉入 Noh 為他設下的陷阱。

《模仿犯》
《模仿犯》

影集前半部最重要的人物,是受害者秦怡君的外公馬義男一角。馬義男是宮廟主委,孫女生前加入教會受洗,怡君不想外公難過而隱瞞事實。兇手殺害怡君後,故意將她的屍體放置在十字架上,藉此嘲諷馬主委根本不了解孫女的秘密。馬主委在失去孫女後才知道她已經成為天主教徒的事實,他不禁難過地表示:「加入什麼宗教都沒關係,善良最重要。」這句悲傷的話語,正是《模仿犯》的核心精神,從政府官員到媒體再到群眾,遺忘善良的社會,成了豢養邪惡的絕佳場所。

《模仿犯》
《模仿犯》

《模仿犯》下半部劇情大翻轉,為了阻止沈嘉文一錯再錯,建和在車上與嘉文發生扭打,車子摔落山崖,兩人當場身亡。原以為連續殺人事件就要告一段落,怎料新的受害者再次出現,TNB 新聞台的知名主播姚雅慈在自宅中遭到殺害,Noh 寄給各家電視台的錄影帶中,宣告下一輪遊戲才要展開。

《模仿犯》
《模仿犯》

「新聞曾經代表真相的力量,但現在它只是一場又一場的真人秀,在索多瑪,我確認了,其實每個舞台都是由觀眾的慾望創造出來的,唯有觀眾沉迷的目光,表演者才有存在的價值。否則,什麼也不是。」

《模仿犯》下半部的敘事節奏明顯加快,真正的幕後主謀現身:TNB 新崛起的當家主播陳和平,自導自演,策劃兇案,享受眾人崇拜的目光,滿足於操控人心的力量。沈嘉文死後,郭曉其盯上陳和平,礙於對方是知名媒體人,又找不到確切的證據,只能被動地等待陳和平露餡,給予警方逮人的機會。

《模仿犯》
《模仿犯》

有沒有過一種心情,就是在看節目時,邊看邊覺得劇情很不合理,內心狂翻白眼但又忍不住會一直看下去?面對這樣的作品,該說是編導「成功」地挑起觀眾的好奇心,讓觀眾活在戲劇之中(入戲很深),或說它是一部「失敗」的作品,無法說服觀眾?如果劇情必須講究「合理性」,是否會讓影集變得不夠精彩好看?

《模仿犯》下半場即給我這樣矛盾的感受。沈嘉文死後,馬主委跟郭曉其說,他覺得打電話去電視台嗆聲的 Noh(沈嘉文)和打電話威脅他的 Noh(陳和平)是兩個「不同」的人。馬主委說前者語氣過於情緒化,後者卻相當地冷靜。然而,陳和平殺害姚雅慈一幕,姚雅慈對陳和平說他一點都不重要,陳和平聽了情緒失控,邊破口大罵邊砸爛對方的頭顱。原本高高在上睥睨眾生的魔鬼,在他動怒的瞬間恢復成了一個「人」。

《模仿犯》
《模仿犯》

影集後段陳和平的總總失控行為,讓我看不出他為何能夠輕易地操控一群年輕人為他賣命?我甚至覺得陳和平在影集前半部和後半部好像是兩個人,或許可以解釋說:影集前半部的陳和平小心翼翼佈局,享受著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樂趣。後半部的他想要破繭而出,想要被「看見」,越來越耐不住性子,才會破綻百出。

《模仿犯》在揭露陳和平是兇手前,導演會不斷地強調陳和平正直、體貼、善良的一面,陳和平露出真面目後,又一面倒地透過一些小動作去「展現」他的邪惡,無論是跟人講話語速的刻意變慢,或是在公眾場合突然面露不懷好意的笑容等,都像是在對那些選擇相信陳和平或是已經開始懷疑他的人說:「嘿,對啦,我就是兇手。」假如陳和平原先就打算向大眾揭露「我就是 Noh」的身份,如此外顯的情緒自然沒有問題,但陳和平在鏡頭前依然維持著他的英雄形象,無意揭露自己的真實身份,這讓他前後半場講話方式的大幅改變顯得有些莫名其妙。

《模仿犯》
《模仿犯》

另外,郭曉其等人鎖定沈嘉文是涉嫌重大的兇手,卻沒有加派任何警力監視沈嘉文的行動,導致後來一連串的暴走事件(林尚勇與沈嘉文的搏鬥,以及沈嘉文與胡建和的車禍等)。同樣的問題也延續到影集後半部,警方「幾乎」確定陳和平就是連續殺人案的主謀,礙於證據不足而無法將他逮捕到案。問題是,警方同樣沒有派人監視陳和平。影集一邊說警方有破案的壓力,一邊又輕放重大嫌疑人,這...也太散漫了吧?而擁有數百萬收視人口的「知名」電視主播,為何能夠輕易潛入被害人家中,又沒有被任何人看見?影集甚至沒有解釋「陳和平到底是怎麼進到胡允慧的家中並殺害對方」,胡允慧已經從郭曉其口中得知陳和平是可能的兇手,她對陳和平應該有基本的防備心吧?

這些「疑惑」影響了我對《模仿犯》的觀感,但真正讓我對影集感到失望的部分,是主題的混亂。《模仿犯》前半部提及性別認同、男性對女性的迫害、法律制度的不完美、官商勾結,以及家庭與校園暴力對人的影響等,這些議題都在陳和平正式登場成為「主角」後,全數遭到忽略。影集後段,不再提及沈嘉文的人格分裂,不再提及他的母親如何扭曲沈嘉文的內心,也不再對人心有更近一步的探究。若說《模仿犯》前半場還在試著解釋沈嘉文的「惡」是如何形成的,後半場僅只告訴觀眾:陳和平的惡就是天生的邪惡,沒有任何的理由(陳和平不是在發現媒體的影響力後才變成惡人,而是在年幼時就對暴力充滿興趣,所以才會犯下燒狗與「可能」殺害親生父母的案件)。

《模仿犯》
《模仿犯》

「覺得這場秀很變態嗎?但如果沒有觀眾的叫好,就沒有這場秀,你們不都還在關注著我,不是嗎?」

《模仿犯》藉由陳和平一角與群眾的崇拜與瘋狂,影射未來網路世代人心的淪陷:為了追求「被看見」,媒體人(包括自媒體)毫無忌憚地播放各種羶腥色新聞,欠缺反思能力的群眾快速吸收這些資訊並成為散播更多暴力因子的推手之一。《模仿犯》令人想起《喜劇之王》(馬丁.史柯西斯導演的作品)、《小丑》、《火線追緝令》和《黑暗騎士》(陳和平殺害胡允慧一幕,完全就是小丑殺害瑞秋的橋段重現)等片,只是擁有長度優勢的《模仿犯》,並未能提出超越這些作品的論述。

《模仿犯》
《模仿犯》

《模仿犯》的劇本有讓我失望的部分,也有讓我眼睛一亮的部分,張榮吉和張亨如導演有掌握到類型作品的通俗魅力,例如姚雅慈和胡允慧受害前的「幸福時光」,就是很老套的戲劇處理手法,夠煽情,但效果不差,能夠吸引觀眾一路看下去。《模仿犯》的技術面,則讓人看到台劇這幾年大幅躍進的模樣,美術、攝影、燈光、配樂等,都很精緻迷人。

本片的演員也帶給觀眾不少驚喜:吳慷仁、姚淳耀、范少勳、黃河、陳博正和邱偲琹的表演都夠搶眼,庹宗華和侯彥西的搭檔組合是本劇的驚喜,庹宗華的表演有時候會給我有點油的感覺,但他在《模仿犯》的演出拿捏得恰到好處。最後,湯志偉已經是「討人厭的長官」角色專門戶了嗎?只要看到他出場,就會覺得這個角色一定不討喜...

《模仿犯》
《模仿犯》

movie_id:14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