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重創與新生系列3】指揮中心1197天 寫台灣百年大疫新冠史
2023年5月1日,COVID-19將從第五類法定傳染病降為第四類,指揮中心同步解編,對台灣是而言是COVID-19在流行病防治畫下句點的日子,它意味著恐懼與威脅的結束。但是沒有人知道下一場疫病何時會再發生?會以何種型態發生?《民報》本著記錄歷史的責任,回顧這場百年大疫,2020年至今將近3年、1197天的防疫生活,改變了民眾習以為常的日常,從口罩之亂、疫苗之亂、校正回歸、快篩試劑實名制、防疫險之亂,新冠疫情的衝擊,影響了全球的經濟與運轉,也間接改變人們的生活與消費習慣,居家隔離、視訊看診、線上上課,社交距離與社交形態改變,也迫使人們重新省思,健康平安何其重要!
《民報》【COVID-19重創與新生系列1】盤整疫後的台灣,在國際政治經濟方面的風險大增、但同時也有著無限的機會,疫苗的研發與角力沒有停止,世界各國紛紛投入疫苗的研發與投資,積極與病毒抗戰,【系列2】透過公衛專家的視角,點出台灣擁有生技產業成熟實驗室經驗,面對未來疫情,如何「超前佈署」提早因應?【系列3】回顧1197天的抗疫生活,從高規格防疫到與病毒共存,新冠肺炎如何改變民眾的生活型態,疫情帶給我們的挑戰,是重創、轉折、還是新生?
新冠肺炎COVID-19傳染病5月1日起降類,三年多以來,台灣曾歷經3波本土疫情,全台約1023萬餘人染疫、1萬9000多人死亡,指揮中心曾預估台灣實際感染率約6至7成,最多曾經有22萬人同時隔離中。歷經1197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5月1日正式解編,功成身退,新冠肺炎改變人類的生活型態,雖然病毒還沒有完全消失,但是人們已經逐漸恢復正常,也將繼續迎向疫後生活。
高規格防疫一年 防疫模範生失守進入三級警戒
時間回到2019年12月,中國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陸續出現不明原因肺炎案例,疾管署得知訊息後立刻向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世界衛生組織(WHO)確認,但中國官方並無明確回應、世衛組織也未積極了解,我國基於2003年SARS的防疫經驗,宣布針對自武漢直航入境班機進行登機檢疫。
2020年初,疾管署成立應變小組,1月15日定名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列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五天後成立三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同月21日出現首例確診病例,在武漢工作的女台商因發燒、咳嗽等症狀,下機就直接被後送就醫,防疫指揮中心提高為二級開設,至同年2月27日又升級為一級開設。
由於台灣與中國僅有一海之隔,兩岸人民往來密切,台灣一開始就實施邊境檢疫及隔離措施。隨著國際疫情升溫,境外移入個案連日增加,2020年3月18日全台病例累積100例,指揮中心宣布隔日零時起,非本國籍人士若非持有居留證或必要商務往來證明,一律禁止進入台灣,所有入境台灣者一律居家檢疫14天。這是我國史上第一次對外封鎖,一直到2022年10月13日才重新開放國門。
疫情第一年,防疫重點為「封鎖」和「管制」,民眾配合戴口罩、量體溫、簡訊實聯制,守住疫情防線,台灣被譽為「防疫模範生」。直到2021年4月底,因富諾特防疫旅館群聚事件造成社區感染,5月萬華茶室及宜蘭遊藝場群聚,台灣進入社區感染,民眾正式被推入疫情前線,國內醫療量能也一度備受考驗,曾發生急診大塞車影響其他患者就醫權的爭議,也曾發生北部患者需南送的狀況。
因應嚴峻疫情,指揮中心於2021年5月15日提升雙北地區疫情警戒至第三級,19日再宣布全台進入疫情三級警戒,實施軟性封城措施,民眾居家上班上課、餐廳禁止內用、娛樂產業關閉,社會氣氛也因確診及死亡人數而低迷,經過3個月,疫情才逐漸緩和下來。
疫情前三年,曾爆發三波較嚴重疫情,但是警戒始終維持在二級,隨著疫情趨緩、各國邊境解封,台灣也從清零走向與病毒共存,疫調放寬、不再集中隔離,快篩陽性即是確診,輕症患者只需在家養病,至今終於盼來疫情降級、指揮中心解編的一日。
指揮中心3年無休 全民下午2時看直播 防疫五月天單飛升官境遇不同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自 2020年1月20日成立,至2023年5月1日解編,歷經周志浩、陳時中、王必勝等三任指揮官,共辦理960場記者會,發布2199則新聞稿,製作近7000張手板及共計有兩萬人次媒體的參與,是指揮中心3年多幾乎沒有休假締造的紀錄。
為了讓大眾能夠瞭解疫情最新現況,在國內疫情緊張期間,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舉行直播記者會,說明新個案數、病例來源、死亡人數等數據,宣導防疫資訊並回答媒體各式提問。每天下午全民透過電視、網路、手機APP收看記者會成為日常,指揮中心以透明資訊化解民眾不安而受好評。
當時每天出現在記者會的前指揮官陳時中、疾管署長莊人祥、衛福部次長周志浩、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等人,受到民眾喜愛,被稱為「防疫五月天」,羅一鈞還被封為「國民女婿」;由於觀看人數眾多,記者會還一度被當做「置入」平台,到南台灣協助行銷觀光也被批評為造神。後來陳時中轉戰台北市長選舉、副指揮官陳宗彥因關說案辭職,時任醫福會執行長升任衛福部政次,周志浩、莊人祥、羅一鈞則分別升官。
街頭新現象 排口罩、排快篩、掃碼都是民眾日常
三年多疫情,許多民眾養成了出門戴口罩、隨時噴酒精的習慣,其實是以近乎洗腦的方式養成的生活習慣。打開電視,熟悉的官員、醫師、藝人輪番上陣,在每一節廣告提醒大家注意量體溫、戴口罩、勤洗手、掃條碼、保持社交距離,「防疫新生活」是疫情下台灣社會縮影。
但是一開始許多人因買不到口罩而陷入恐慌,2020年2月,政府宣布實施口罩實名制,超商等一般通路不得販售口罩,自始民眾依序排隊買口罩成為街頭奇觀。口罩實名制從1.0、2.0進階到3.0,除了到健保特約藥局購買,也可至健保快易通登記、超商預購等多元管道,方便上班族、學生購買;同年6月解除內外銷禁令,扣除政府徵收的口罩,廠商可以自由販售。
2022年,防疫第3年,確診人數一度暴增,需要進行核酸檢測PCR的人數激增,醫院無法消化人潮,後來又因為篩檢工具轉向快篩,指揮中心宣布2022年4月28日起實施家用快篩實名制,民眾又開始排快篩。
除了排隊買口罩、買快篩,台灣也一度需先掃碼才能進入公共場所。2021年5月,為配合疫調,行政院推出簡訊實聯制,要求店家、學校及機關團體、大眾運輸等單位,都需張貼有代表該單位的QR code方便民眾掃碼,或是以手動方式輸入,並將場所代碼免費回傳到疾管署1922專線。簡訊實聯制於2022年04月27日取消,共約發送47.7億則簡訊,該措施一直被質疑有個資外洩疑慮,不過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曾經澄清,實聯制簡訊都有落實「28天即刪除」的原則。
疫苗爭議 貫穿台灣新冠防疫史
而說到整個COVID-19的抗疫經驗,疫苗絕對是最重要的一環,然而,「疫苗爭議」幾乎是貫穿整個台灣防疫史始終不墜的話題。
自本土疫情爆發後,民眾對疫苗的疑慮也跟著爆發,從一開始疫苗缺貨的恐慌,許多人私下流傳著到歐美國家打疫苗的高價旅行團,不少民眾質疑政府採購疫苗速度落後,懷疑在圖利國產疫苗,也有地方政府或民間人士要求政府開放自行採購疫苗,一時間各種討論聲浪紛起,台灣也瞬間從「防疫優等生」淪為疫苗覆蓋率極低的防疫後段班。
疫苗不足,在政府下了訂單疫苗卻遲遲未到貨的情形下,只能仰賴其他國家捐贈,然而有限的疫苗,卻出現了「特權疫苗」和民眾搶打疫苗殘劑的事件,引發社會極大的撻伐聲。而後的次世代疫苗進口問題,曾發生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大罵「禽獸食祿」。
國產疫苗「高端」,更是在此次抗疫中風波不斷。由於高端在結束二期試驗尚未核准臨床使用後,已提交食品藥物管理署,以免疫橋接進行緊急使用授權(EUA)申請,比AZ、BNT取得世衛組織EUA更為寬鬆,一時引發極大的爭議。而後按照規定要在一年內交出疫苗保護效力報告,卻一再延期、不願透露疫苗價格,都讓外界對高端多所批評。不僅如此,也因不被國際承認,導致30萬名打了高端的無法出國到日、美,最後由高端公司買單PCR的錢,並提供施打其他兩劑AZ、BNT或莫德納。
對於種種疫苗爭議,曾是「防疫五月天」之一的莊人祥在日前曾表示,他認為防疫最大挫敗是疫苗採購爭議,讓他有苦說不出。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醫師李秉穎則在受訪時表示,疫苗是疫情大流行時的國安問題,大家都在搶國際疫苗供貨,台灣是小市場,大概會搶輸人,這也是為什麼要幫助國產疫苗研發的原因。
隨著新冠流感化甚至感冒化,威脅已不再,但新冠疫情帶來的省思,讓大家深知疫苗的重要性,如何做好因應的管理制度因應下一波未知的傳染病,將是在解編之後仍不可鬆懈的功課。
本土疫情開啟學生最長的暑假 WFH成上班新模式
2021年5月新冠本土疫情爆發,開啟了居家辦公、居家上學的模式。
公司行號的工作型態改變,分流上班、居家辦公(WFH,Work From Home)模式、線上會議模式興起,一開始雖是不得已之舉,卻也在疫情趨緩之後成了不少公司的常態,台北市甚至首創「台北市事業單位實施居家工作勞動條件保障指導原則」,明訂7大重點,避免居家辦公的勞資爭議。
另外,因為本土疫情影響,學生從5月中旬停課到9月,經歷了史上「最長暑假」。不過事實上,本著「停課不停學」的精神,學生在正式暑假之前的期間雖居家,但仍維持「遠距教學」,讓線上教學軟體從原本的配角一躍成為教學的主角,老師學生們被迫開始學習新的上課方式,雖說衍生出不少活潑有趣的遠距教學方式和課程,但問題卻也顯而易見,包括3C產品、網路的城鄉差距,以及學生自主學習的自我規範等等,都是造成線上教學的困難所在。
根據美國調查發現,學童在家接受遠距教學,導致閱讀力和數學運算能力都明顯倒退,台灣也有研究顯示,遠距教學已經導致學習落後的學童,落後幅度又加大至兩周左右。因此,疫情開啟的「遠距教學」,該如何繼續有效運用?是全球教育界都應共同思考研究的課題。
清冠一號成效佳 帶領中醫在新冠疫情中崛起
新冠疫情改變了許多人的工作及生活習慣,就連看診方式也出現了巨大的改變,因為「清冠一號」的成效受到肯定,緩解了許多確診病患的症狀,也因而提高了不少民眾找中醫治療疾病的意願。
由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蘇奕彰帶領研發的「清冠一號」,不僅外銷全消各大洲約60個國家地區,使用人數近300萬人,在衛福部緊急通過EUA後,全台至今也已有超過160萬人服用,成效卓著。
由於病毒變異快速,在西醫尚未有極佳解決辦法的時候,民眾多了一個中醫的選擇,不僅中醫複方的「清冠一號」成效佳,讓民眾對中醫生出了信心,許多民眾甚至發現,以中醫治療後較不會出現長新冠的現象。
而在一項「漢方醫藥保健認知及應用趨勢調查報告」中顯示,超過85%中醫師認為疫情後中醫就診人數明顯增加,也有超過五成中醫師觀察到,許多民眾是因「長新冠」症狀治療而轉診至中醫。且就診族群也有明顯年輕化趨勢,七成以上的中醫師發現20-39歲年齡層的就診人數有所增長。
這些數據顯示出民眾對於中醫藥的接受度明顯增加。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詹益能也表示,雖然大家之前都知道調養身體的「治未病」是中醫的強項,但通過這次疫情讓更多民眾了解到,中醫在「治已病」上也有相當的功效。
防疫險保單之亂 保險公司賠到幾乎倒閉
本土疫情的爆發,也帶來了一場「防疫險保單之亂」。據金管會統計,截至今年3月底,承保防疫險的產險公司已為防疫保單賠付了2649.7億元,有些產險公司賠到幾乎倒閉,防疫保單成為60年來讓產險公司賠最慘、傷最深的一張保單。
回顧這場保險業的噩夢,始於2020年底,台灣產物保險公司(台產)賣出全台灣第一張防疫保單,原本市場反應平平,卻在2021年國內疫情快速升溫時狂賣400多萬張,眾多產險業者紛跟進推出防疫保單,不料2022年疫情由清零轉為共存,指揮中心放寬確診認定,在隔離確診均理賠的情況下,防疫保單確定史上空前「慘賠」。
隨著新冠疫情即將在5/1降級改編,象徵防疫險保單之亂也終於宣告落幕。然而在疫情期間慘賠的金額、賠上的企業形象,也為產險公司上了極貴極慘痛的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