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新增兩例BA.5本土個案!本土下降+ 19131 、死亡+96例

國內疫情趨緩,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 19,131 例確定病例,分別為 19,051 例本土個案及 80 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 96 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比起昨天減少八千多例,星期一都是一週內最低的個案,與上週一相比兩萬三千例,減少 7.3 %,整個下降的幅度比較緩慢。」

國內確診緩降!比上週減少7.3%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19,051例本土病例,為9,028例男性、10,012例女性、1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縣市:

  • 確診破千例縣市:新北市(3,069例)、臺中市(2,595例)、桃園市(2,067例)、高雄市(2,026例)、臺北市(1,743例)、臺南市(1,409例)、彰化縣(1,088例)

  • 確診破百例縣市:屏東縣(650例)、雲林縣(574例)、新竹縣(533例)、苗栗縣(458例)、宜蘭縣(451例)、新竹市(391例)、南投縣(386例)、嘉義縣(373例)、花蓮縣(353例)、基隆市(227例)、臺東縣(205例)、嘉義市(197例)、澎湖縣(118例)、金門縣(117例)

只是指揮官陳時中宣布參選台北市長,接下來指揮官一職會有誰接任?莊人祥回應:「指揮中心是一級開設所以是由行政院指派,指揮官離任的時間也由行政院決定,合適的條件他們會做最適當的安排。」

今日新增 96 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 59 例男性、37 例女性,年齡介於 20 多歲至 90 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94 例具慢性病史、68 例未接種三劑疫苗,其中有兩位較年輕的個案但死亡時間都是在染疫一個月以後,分別是在家猝死、跟送醫採檢確診,推測新冠肺炎可能並非主要死因。

另外,今日還有個重症特殊個案是有一名 15 歲青少女,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長期住在呼吸治療病房,7 月 7 日發燒採檢陽性,之後出現肺炎、氧氣濃度下降和敗血症,目前仍在加護救治中。國內青少年重症已有 10 位,肺炎 7 位、心肌炎 1 位、MIS-C 1 位,其中有四位死亡。

屏東出現本土BA.5個案!

值得注意的是,今日公布國內新增 88 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 BA.4及BA.5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本土個案及86例境外移入。截至目前國內累計檢出326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其中BA.4 (48例)及BA.5 (278例);另累計4例本土確定病例,均為BA.5亞型。

該個案主要是一名二十多歲本國籍男性出境到法國,羅一鈞指出:「6 月 24 日搭機從法國經過新加坡抵台,屏東個案爸媽從桃機接回屏東,上車前有手部消毒,腳底也踩過消毒墊,開車過程滿長,全程都帶 N95 口罩,但有短暫拿下口罩喝水,每個 10-15 分鐘把車窗打開透氣,空調都適用車外循環,減少傳播的可能性,但隔天還是發現小朋友確診陽性報告,當時沒有症狀,接送當日沒有症狀。」

衛生局作了初步了解,長途開車風險很高,把父母列為 3+4 居家隔離,但在 6 月 27 日自型快篩陽性確診,爸爸沒有症狀、媽媽咳嗽跟嗅覺異常,兩位接完孩子之後都沒有社區的接觸者,還有一位家人沒去接機,只有短暫的接觸,目前為陰性自我健康監測,導致兩位家人被傳染,經過定序都是 BA.5,沒有外擴到社區的情況,是今年第二起的 BA.5 群聚。

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更多Heho健康網文章

有長新冠該去哪些醫院就診?全台106家醫院名單一次看

怎麼定義「二次感染」?感染專家教「重複感染」後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