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有長新冠該去哪些醫院就診?全台106家醫院名單一次看
染疫者後都希望能儘早回歸正常生活,但不少人卻飽受「長新冠」所苦,在心理、生理都造成影響。衛福部從去年年底起共同推動「 COVID-19 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呂姿曄科長表示:「計畫收案統計到昨天為止,目前 1917 人接受治療,以年齡分佈來看是 31-40歲、41-50 歲兩大年齡層的族群最多。」鼓勵民眾若出現長新冠卻不知道該怎麼辦,整合門診能提供較完整的評估。
國內目前累積確診人數已逾 392 萬人,不少人解隔離後還是有相關症狀、許多不舒服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呂姿曄提到:「考量這波疫情下染疫確診者人數比較多,提醒多民眾可善用這項資源,減少身體及社會功能退縮,以便早日回歸社會。」
目前國內確診者中,中症、重症比例分別約占 0.25 %及 0.19 %,根據各國新冠肺炎追蹤研究報告顯示,部分確診者康復後 60 天內有 30-60 %的人持續出現所謂「長新冠」症狀,例如:
疲倦(53.1%)
喘(22.9-43.4%)
關節痛(27.3%)
胸痛(21.7%)
咳嗽(15.4%)
嗅味覺異常(13.1%)
部分染疫康復者可能在身體與心理各層面出現諸多症狀,需要跨科就醫,降低對個人、家庭、工作等負面的影響。此計畫重點在於,讓確診解除隔離後 6 個月內康復者,經主責醫師專業判斷收案,接受跨科別「整合門診」或「住院整合照護」服務。
雖然去年年底就開始此計畫,呂姿曄表示:「統計到昨天目前收案人數有 1917,1909 人為門診、 8 人住院,收案人數仍以新北、台北市收案人數,其他縣市少了,以年齡分佈來看最多是 31-40歲、41-50 歲。」
健保署李伯璋署長表示:「考量康復者可能有多種併發症,須在不同科別掛號並往返各診間等候就醫,或者不清楚要掛哪一科,而且缺少全人性的醫療評估照護,因此盼能藉由推動整合門住診醫療服務,由醫療團隊了解康復者之日常生活功能、生活品質、呼吸、疼痛、心理及營養狀態,由醫院定期評估並追蹤改善程度。」
若民眾有需求至以下醫院的整合門診就診,適用對象為「確診者解除隔離後 6 個月內的康復者,因為感染新冠肺炎後,還有衍生不適症狀。」可經由各參與醫院個案管理師協助掛號診療。
全台「長新冠」參與醫院名單一次看
基隆
雙北
宜蘭
桃園
新竹
苗栗
台中
南投
彰化
雲林
嘉義
台南
高雄
屏東
花蓮
台東
金門
澎湖
基隆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
雙北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和平婦幼院區、忠孝院區、陽明院區、中興院區)
新北市聯合醫院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
三軍總醫院
台北榮民總醫院
國泰綜合醫院
宏恩綜合醫院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
財團法人淡水馬偕紀念醫院
財團法人馬偕兒童醫院
振興醫院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台北慈濟醫院
汐止國泰綜合醫院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
耕莘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萬芳醫院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
輔仁大學附設醫院
板橋中興醫院
台大醫院
亞東醫院
基隆醫院
宜蘭
羅東博愛醫院
羅東聖母醫院
桃園
聯新國際醫院
林口長庚醫院
聖保祿醫院
天成醫院
敏盛綜合醫院
龍潭敏盛醫院
天晟醫院
華揚醫院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
新竹
新竹國泰綜合醫院
東元綜合醫院
新竹馬偕紀念醫院
臺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
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
苗栗
為恭紀念醫院
大千綜合醫院
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
台中
臺中榮民總醫院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
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
國軍台中總醫院
國軍臺中總醫院中清分院附設民眾診療服務處
林新醫療社團法人林新醫院
光田綜合醫院
童綜合醫院
台中慈濟醫院
澄清綜合醫院
澄清綜合醫院中港分院
長安醫院
南投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
埔里基督教醫院
竹山秀傳醫院
彰化
彰化基督教醫院
員林基督教醫院
二林基督教醫院
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
彰濱秀傳紀念醫院
員榮醫院
員林何醫院
雲林
臺灣大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
若瑟醫院
嘉義
衛生福利部嘉義醫院
衛生福利部朴子醫院
臺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
大林慈濟醫院
台南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
衛生福利部胸腔病院
高雄榮民總醫院臺南分院
台南市立醫院
奇美醫院
柳營奇美醫院
營新醫院
高雄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附設民眾診療服務處
國軍高雄總醫院附設民眾診療服務處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建佑醫院
高雄榮民醫院
屏東
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
寶建醫院
安泰醫院
南門醫院
枋寮醫院
花蓮
國軍花蓮醫院
台北榮民總醫縣院鳳林分院
臺北榮民總器院玉里分院
花蓮慈濟醫院
門諾醫院
衛福部花蓮醫院
台東
臺北榮民總醫院臺東分院
金門
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
澎湖
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ˊ
康復者接受當次整合門診醫療服務後,僅需繳交一次掛號費及一次部分負擔,如有經濟上有困難,經醫院社工評估,將提供所需的社會資源轉介,照護期間如經評估有長期照顧需求,則協助轉銜長期照顧服務,幫助康復者儘早回歸正常生活。
至於該計畫什麼時候會結束?呂姿曄說:「該計劃是持特別預算,計畫會等疫情解散後六個月為止,或是看疫情終結狀況由中央進行評估。」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更多Heho健康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