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本土+39763、死亡+92!確診死亡人數創兩個月來新高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 39,808 例確定病例,分別為 39,763 例本土個案及 45 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 92 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比起前一天少了不少,也比上週少了25 %,這幾天病例數有減少比較多,是往好的方向發展,但還需要多觀察,疫情仍是在高原期,但死亡個案則是比較多,可能造成的原因也很多。」

今日新增 39,763 例本土病例,為18,003例男性、21,746例女性、1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

  • 確診超過千例縣市:新北市(7,431例),臺中市(5,196例),高雄市(4,687例),桃園市(4,062例),臺北市(3,781例),臺南市(3,394例),彰化縣(2,191例),屏東縣(1,384例)

  • 確診超過百例縣市:新竹縣(909例),雲林縣(869例),新竹市(869例),苗栗縣(828例),南投縣(728例),宜蘭縣(686例),嘉義縣(684例),基隆市(552例),花蓮縣(480例),嘉義市(468例),臺東縣(269例),金門縣(139例),澎湖縣(136例)

至於國內本土疫情走向,指揮官王必勝也提到:「我沒辦法有把握 11 月初會到 2 萬例下,但現在可看到向下趨勢慢慢確立,至於速度部分,還是要看大家防疫上是否遵守現在防疫規定,但依照模型推估 11 月有可能是有這個機會。」

尤其最近確診的情況在北部有明顯降低,昨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有特別開會,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已經通知北區、台北區專責病房開設比例可以酌減,500 床以上的醫院要求 10-1 5%可以將到 8-12 %,桃竹苗的縣市開設比例為 10% 可以降到 8-10 %,滿足非新冠病毒感染的醫療需求。」

雖然確診數下降,但今日確診死亡人數創下兩個月以來新高!新增 92 例本土死亡病例分別為 52 例男性、40 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89例具慢性病史、65例未接種 3 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 8 月 29 日至 10 月 17 日,死亡日期介於 9 月 24 日至 10 月 17 日。

對於死亡個案創下新高,指揮官王必勝說:「死亡起伏是很大,跟通報的時間有關聯,要以一整週的數字來看是最準確,這週死亡確實有上升我們要注意,死亡是比較落後的指標,可能是反應前波的高原期。」

其中較年輕的死亡個案,羅一鈞指出:「是一名 30 歲的女性為慢性風濕免疫疾病,本身打過三劑疫苗,在 5 月 7 日因為小腿骨髓炎住院治療,一直住到院到 10 月,住院有雙側肺炎做了檢測後陽性確診,新冠肺炎檢測後為陽性,積極救治仍因多重器官衰竭不幸過世。」

對於國內死亡率的狀況,羅一鈞表示:「今年到現在整體確診個案 700 多萬致死率仍是 0.16 %,比前一波結算 0.17-0.18% 還是有下降,不排除落後指標還有波動,BA.5 致死率可能會比 BA.2 降低一點,沒有看到有再增加的狀況。」

至於中重症個案當中有 124 例中症、 80 例重症,其中有兩例兒童重症都是 MIIS-C。羅一鈞說明:「一例為 5 歲男童,本身有先天性心臟病,接種兩劑疫苗,8 月 29 日確診新冠,9 月 25 日起發燒、腹痛、嘔吐、頭痛,9 月 30 日就醫,檢查有頸部淋巴結腫與結膜炎,10 月 1 日住院,住院後因為持續發燒懷疑 MIS-C,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已經出院。」

另一例是 9 歲女童無慢性病,接種兩劑疫苗在 9 月 8 日確診,10 月 1 日起右頸腫痛、發燒、喉嚨痛,10 月 5 日到急診,檢查有頸部淋巴結腫,發炎指數升高,懷疑淋巴腺炎住院,住院後症狀症狀持續,皮疹、紅眼、腹痛、血壓偏低,心臟超音波顯示冠狀動脈擴大診斷MIS-C,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順利出院。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45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21例男性、24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70多歲,分別自韓國、越南、泰國、北韓及新加坡(各1例)移入,另40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9月14日至10月18日。

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文、王芊淩/圖、蘇鈺婷

更多Heho健康網文章

追加劑保護力已經不夠!借鏡日本低死亡率怎麼辦到?

「副流感」病毒竄升!醫師分析四種兒童流行病毒症狀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