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值是什麼?是越低越好嗎?檢測方式、傳染力一次整理

Ct值是什麼?是越低越好嗎?檢測方式、傳染力一次整理

新北市某幼兒園出現新冠肺炎群聚感染,引發國內恐慌。根據疫調結果顯示,幼兒與家長的Ct值均高於老師,可能表示感染時間較長,目前尚無法認定是誰先染疫,需待抗體檢測才能釐清感染源。究竟Ct值是什麼?數值高低與傳染力、病毒含量有何關係?台灣目前解隔離的標準又是什麼呢?

Ct值是什麼?數字高低代表什麼?

Ct值的全名為「cycle threshold value」,也就是循環數閾值,主要是透過病毒核酸檢測(PCR)儀器,量測患者病毒基因濃度與傳染力的指標。

針對COVID-19病毒檢測,台灣目前主要採行即時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又稱Real-time PCR。由於檢體內的COVID-19病毒基因非常小,只有一般流感病毒的十分之一,需透過PCR的檢測技術,一次次複製放大才能夠被觀測,每放大一次(變成兩倍)就是一個單位的Ct值。因此,Ct值可視為「可偵測到病毒RNA量的最少循環數」。例如,Ct值30即代表將檢驗的病毒基因放大了2的30次方倍才能被觀測到。

若患者的病毒基因濃度高,像是剛感染、重症患者,只需要做幾次PCR複製放大就可以觀測到病毒,Ct值低,傳染力較高;相反的,若病毒基因濃度低,就需做更多次PCR複製放大才能觀測到,Ct值偏高,傳染力自然較低。

不過,Ct值只是一個參考值,不是絕對數值,其數字高低與病毒傳染力強弱,並非直接相關。傳染力與年紀、咳嗽、運動習慣、肺活量高低、戴口罩與否、口罩密合度、免疫力高低及打噴嚏力道強弱有關。因此只能說,在完全相同的條件下,Ct值高與Ct值低相比,Ct值低代表病毒載量較高,可能傳播的病毒量較多,可能傳染的風險也較高。

「Ct值超過30」解隔離?超過30就不會傳染了嗎?

國際間針對解隔離的Ct值,並無一致的標準。台灣疫情指揮中心,也因應國內新冠肺炎的發展走向,持續滾動式調整解隔離處置方針。起初設定三次採檢陰性,始能解除隔離;第二次修正為兩次採檢陰性,可解除隔離。直到今(2021)年1月規定,患者發病十天以上,且症狀緩解至少三天者,加上二採陰性、一採陰加上一採Ct值≧34、或兩次採檢Ct值≧34,即可解除隔離。

隨著本土疫情升溫,指揮中心希望將病房保留給更需要隔離的患者使用,因此5月17日調整規定,只要患者距離發病或採檢日達十天以上,且PCR採檢Ct值≧30者,即可解除隔離。6月23日再將標準加嚴,患者須在解隔離前一天接受PCR採檢,體內病毒量Ct值≧30才能解除隔離;重症個案則須連續兩次篩檢Ct值≧30,才能解除隔離。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之所以調降隔離標準為Ct值30,是經過專家會議討論並參考國外資料。當Ct值≧30時,體內病毒量已下降到幾乎不具傳染力,因此無需集中檢疫隔離,可回到社區進行自主健康管理,或進行其他醫療處置。

延伸閱讀》指揮中心鬆綁Ct值大於30可解隔離 Ct值代表什麼意義?

Ct值是用來判斷陰性、陽性的標準嗎?

疫情指揮中心過去解隔離的標準是Ct值≧34,但5月調整為≧30後,外界可能誤以為「確診條件」會隨之改變,甚至謠傳政府是為了降低確診數,而將標準放寬。其實,Ct值強調的是「解隔離標準」,而非「確診標準」。

許多民眾即便Ct值高達38、39、40,同樣可能被歸類為新冠肺炎確診,因為其判定依據是檢體分離並鑑定出新冠肺炎病毒或核酸檢測陽性。因此,當Ct值介於30至35的弱陽性狀態時,會再次採檢確認。

我嚴防新冠肺炎
新增7例都在新北 幼兒園群聚染Delta擴散至社區
第8輪打AZ!陳時中籲:符合資格對象儘速前往登記
北市公布確診足跡 松山區家樂福與全聯
證券圈傳今50確診!指揮中心闢謠:刑事局已偵辦
Delta病毒是什麼?傳染力有多高?打了疫苗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