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縮時攝影 發現疾病生成過程

英國環保網站「ClickGreen」25日報導,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人員運用最新的造影技術發現,用來製造DNA(脫氧核糖核酸)的生物機制,能夠把因環境影響而受損的分子嵌入DNA鏈之中。 研究團隊表示,這些受損的DNA分子會導致細胞死亡,進而引發疾病。這項研究有助解釋為何DNA受損會造成癌症、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肺病和阿茲海默症。 研究團隊觀察縮時攝影下的結晶圖像(crystallography)後推斷,DNA的聚合酶會把受損的核苷酸結合到DNA鏈之中。 資深研究員威爾森(Samuel Wilson)表示,核苷酸是因氧化壓力而受損。所謂氧化壓力,指的是為了因應各種環境因子所產生的氧化自由基,這類環境因子包括紫外線、飲食、塑膠製品的化學物質等消費產品。 威爾森表示,研究人員懷疑,DNA聚合酶嵌入DNA鏈中的這些核苷酸,都因為攜帶額外氧分子而受損,造成無法與其他核苷酸配對,因此在DNA中就留下了一個缺口。 威爾森說,「這就好像火車軌道上少了一塊板子。只要火車行經該段,就容易脫軌,造成各節車廂撞在一塊」。如果這類缺口愈來愈多,就足以危及細胞生存,衍生疾病的風險。 威爾森表示,「這項研究發表前,沒有人確切了解聚合酶發生作用的過程,或者可能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