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racking預防公害污染顯成效 115年擴大辦理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0日電)環境部今天公布,近3年導入E-tracking預防性處理公害污染,陳情數減少5.4%、1.5萬件,稽查人均處理件數近倍增、達188件,人均裁處罰鍰增逾2成、近新台幣80萬元;115年擴大設置。

環境部今天召開「E-tracking-環境污染無所遁形」記者會,環境部環境管理署署長顏旭明公布,導入E-tracking可讓公害污染處理從過往破案要花半年,可能污染已久的管末處理,轉變成一發現有污染動作就立即處理的預防性處理,對比導入3年來的變化,顯現3大成效。

他說,統計顯示公害污染陳情受理件數自110年的27萬9383件,下降至112年的26萬4315件、減少1.5萬件;並在稽查人力有限下,人均裁處件數從110年的98件,增至112年的188件,幾乎倍增;且人均罰鍰金額逐年提升,從110年的65.7萬元,上升至112年的79.9萬元、增逾2成。

顏旭明特別舉例,此系統包含設置拍攝車輛前、後方車牌及高空拍攝載運物的AI辨識系統後,可發現、即時追蹤未維持正常運作的事業廢棄物清運車輛涉嫌違法傾倒行為,對比112及年113年第1季裁處件數,從28件上升到83件,效果顯著。

他也說,要向行政院爭取預算15億元,預計從115年起在台灣本島增設車牌辨識攝影1000個設置點、偵測車輛行車軌跡設備也要增設1000個設置點,藉此擴大辦理。

環境管理署環境執法組組長許正雄也舉例,包含結合使用智慧平板推播掌握的違法資訊,107年起由環境管理署發展使用,並從111年8月起推廣地方使用,截至113年5月止,已有16縣市使用,有助於提高執法效果。

許正雄簡報時也說明,導入E-tracking後,因為整合20幾個資料系統並作分析、物聯網、AI辨識等運作,目前公害污染陳情案件妥善處理率達98%、平均到場處理時效僅為7小時,以及民眾滿意度達到84%。(編輯:陳政偉)11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