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再腰斬 加劇台灣荷蘭病

中國大陸財政部5月31日宣布,中止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由於ECFA是影響我國最大的貿易協議,將直接衝擊傳統產業出口,且讓我偏重特定產業發展的問題益加嚴峻。

台灣總共只簽署10個FTA,目前僅剩8個有效的FTA,除ECFA、台紐與台星3個協定外,均非主要貿易夥伴,FTA占我出口的涵蓋率僅有1成左右,遠低於出口競爭對手。縱然於2021年申請加入CPTPP,至今尚未成立新入會工作小組,還在原地踏步;雖與美國展開《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談判,惟完全未涉及市場開放與關稅減免,還要求我方進一步放寬萊克多巴胺標準與解除原產地標示。

台灣無法與主要貿易夥伴簽署FTA,也無法融入國際經貿整合,對我出口產生不利影響。尤以機械、石化、橡膠、鋼鐵與紡織等傳產,與競爭對手關稅差距大,衝擊最大。

所幸與我最大出口市場中國大陸簽署ECFA,貨品貿易早期收穫計畫於2011年起開始降稅,服務貿易早期收穫部門及開放措施亦同時全面實施,2013年起早期收穫計畫全部產品降為零關稅,13年來已為我出口減免關稅達101.2億美元,對傳產出口裨益甚大。

陸方ECFA早收清單關稅減讓項目,以2011年稅則為基礎,高達557項,2023年12月21日大陸宣布中止丙烯等12項台灣商品關稅減讓,與本次取消的134項,合計146項,僅占所有減讓項目的26%。

但若以出口金額來看就很驚人。根據經濟部估算,第一次取消的12項石化產品,光去年1至11月對大陸出口金額就達18億美元;此次取消的134項,產業更為廣泛,涵蓋石化、紡織、機械、鋼鐵及金屬、運輸工具等,2023年該等產品輸陸金額約98億美元,占我對全球出口比重約2%。去年ECFA早期收穫貨品出口大陸的出口值為157.82億美元,二次中止關稅減讓的貨品,去年出口大陸金額約在120億美元,約占ECFA所有早期收穫貨品出口的76%之譜。

這些產品將面對關稅提高的壓力,大幅削減在大陸市場的競爭力,大型企業可選擇將工廠轉移至大陸,破壞原有的兩岸分工模式,抑或開發新市場;中小企業無力移轉生產據點,也不易分散市場,恐被迫放棄大陸市場。

尤有甚者,傳產出口受挫,無論是移轉生產據點或關廠歇業,都會造成我國更依賴受惠於《資訊科技協定》零關稅的科技產品。事實上,我國出口已過度仰賴ICT產業,特別是半導體,2019年積體電路占我總出口3成,去年比重已達38.5%;對大陸(含香港)更明顯,積體電路出口比重由2019年44.8%,2023年攀升至59.4%,荷蘭病甚為明顯。大陸中止ECFA早收清單中的146項產品,將使我國依賴單一產業的問題更加嚴重。(作者為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祕書長)

看更多相關新聞
中停ECFA關稅減讓 謝金河:台灣不會怎麼樣
砍ECFA關稅減讓非致命一擊 陸若中斷採購將利空台灣生產線
陸砍ECFA關稅減讓 蔡正元:台灣這訂單若沒了 民進黨恐緊張
大陸砍ECFA關稅減讓 年輕人忍不住吐1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