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影響就業機會 學者:對明年上半年經濟是大挑戰

中國商務部於12月中旬宣布台灣對中國貿易限制措施構成貿易壁壘,又中止ECFA對台早收清單的12項產品關稅減讓。學者今(12/27)表示,兩岸經貿關係惡化不會只侷限在ECFA,若中國對台灣進口的大宗項目能進行「進口替代」,在兩岸貿易依存度仍有3成8的情況下,將對台灣明年上半年的經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今日發表12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CCI)調查成果記者會,由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主持,現場邀請中央大學榮譽教授單驥、東吳大學巨量資料管理學院講座教授朱雲鵬等出席說明。

提到未來半年就業機會的指標,單驥表示,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提到台灣經濟要避免依賴親中,但兩岸的政治關係惡化,勢必導致經貿關係更惡化,不只侷限在ECFA,觀察中國工業水準已達到標準,既然中國對美國的晶片及重要軟體都能進行進口替代,再看對台灣現階段進口的大宗項目,中間材及工業半成品也有一定的能力選擇,之後若直接決策減少對台灣採購,再加上ECFA逆轉,對台灣經濟造成直接衝擊。

單驥認為,即便台灣對中國貿易依存度下降,但目前出口仍有3成8的占比,在貿易順差的情況下,明年上半年對台灣經濟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企業和民眾都會受到影響,又經濟惡化會反映在失業率上,在2009年台灣經濟受到衝擊,失業率一度超過6%,政府不可不慎。

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指出,本月進行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時,適逢中國認定台灣對中國貿易限制措施構成「貿易壁壘」,指數並未反映民眾的態度,可能要等到景氣和薪資所得出現變化,才會逐漸反映在指數上。

吳大任認為,中國中止對台ECFA早收清單的12項產品關稅減讓,主要影響到傳統產業,經濟部的損失評估是從貿易量來看,但借鏡中美貿易戰的過程,除了貿易量,在ECFA中止且台灣尚未加入RCEP和CPTPP,勢必會面臨關稅影響產品競爭力下降。

目前高科技業是台灣接單、第三地生產,但傳統產業是台灣接單、國內生產,出口海外會課徵高關稅,未來產業將評估海外投資、遷廠的規劃,恐造成製造業衰退,衝擊經濟成長和就業人口,將對整體經濟帶來很大的影響。

更多太報報導

看更多相關新聞
習近平:堅持一中及九二共識 防止台灣被分裂出去
擴大中止關稅減讓?國台辦:一意孤行台獨 就支持採取進一步措施
2024台灣大選前最後記者會 國台辦關注賴蕭、侯趙主張
限制放寬!大陸准小三通入境大陸旅客 每人可攜6瓶高粱酒
用習近平的話反習近平! 《財新》重磅社論被刪 專家 : 突顯「這些人」搞內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