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被中止 賴政府不痛不癢

中國大陸宣布台灣地區的134個稅目進口產品中止適用ECFA稅率,帳面上貿易值影響雖不顯著,但兩岸關係再不改善,剩下將近4分之3的ECFA早收清單項目(共539項免關稅項目),都有被中止關稅減讓的可能。事實上,ECFA中大陸對台灣降稅產品為539項、台灣對大陸降稅產品僅267項,截至2023年底,台灣出口大陸累計享受ECFA關稅優惠減免約101.01億美元,大陸出口台灣累計享受ECFA關稅優惠減免約10.84億美元,台灣獲益是大陸的9.32倍,大陸方面認為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簽訂的ECFA,是對台讓利的一環,而賴的宣示已嚴重破壞ECFA實施的基礎。

賴政府既然堅持繼續抗中保台基調,就要有與大陸市場脫鉤斷鏈的充分準備。過去蔡政府為擺脫對中國市場的高度依賴,力推新南向政策以及分散大陸以外的外銷市場,然而事實證明,想要拓展新且具規模的新興市場,談何容易除了涉及成本、價格、消費者喜好、關稅、檢疫檢驗、風俗人情、季節等因素外,台灣無法加入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取得關稅及通關優惠更是癥結所在,蔡政府為加入CPTPP極力討好美日(如開放含瘦肉精美豬進口,配合日本放寬農藥殘留標準,開放日本福島核電廠週邊五縣的食品進口),迄今卻連成立台灣入會工作小組都沒有,遑論得到11個創始會員國全部共識,自欺欺人!

又,2023年台灣農產品總出口數量及產值,不增反減分別較2022年減少4.4﹪及6.6﹪;2023年台灣農產品出口美國、日本、中國總產值亦分別減少1.8﹪、16.0﹪及25.9﹪;連蔡政府引以為傲的鳳梨出口,在政府全力推動下,去年(2023年)一整年鳳梨總出口量為17,701公噸,較遭禁前一年(2020年)一整年總出口量46,285公噸,尚減少28578公噸,其中出口大陸減少了41762公噸,出口到日本(2,171公噸)和美國則分別增加13149公噸及66公噸,還是未能填補大陸市場空缺,鳳梨釋迦、石斑魚、蓮霧的情況亦然,須改絃更張,不能再依循「蔡規賴隨」。

另,根據財政部的數據顯示,台灣對新南向18個國家的出口百分比並沒有增加,甚至下降(NSP國家佔台灣出口總額從2013年的22.2%降至到2023年的20.9%)成果明顯不如預期,「蔡規」顯已無法應對大陸的經濟攻勢,何況賴的「新兩國論」宣示,較扁蔡更為激進,中共的回應勢必更為激烈,尤其隨著中美貿易科技等對抗持續升溫(2023年中國對美國出口下降了 13.1%),賴總統堅持走「倚美抗中」路線,兩岸在經貿上碰撞的強度亦將升高,台灣半導體,電子零組件,晶片,AI等產業,或許無須憂慮來自中國大陸的掣肘,但對於中小企業以及農漁業影響無可避免,未來更無法樂觀。(作者為農經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