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走向「清零」 賴清德勝選後面對的利劍和台灣出口的未來

Farmer load harvested pineapples onto a truck at a plantation in Nantou County, Taiwan, on Thursday, March 4, 2021. China surprised Taiwan with a move to block pineapple imports, stepping up economic pressure on President Tsai Ing-wens administration as it continues to spar with Beijing.
中國大陸2021年對台灣鳳梨進行制裁,一度讓相關種植戶損失慘重。

大選投票前不到一周的時候,台灣南部的高雄市一處果菜批發市場裏,陳政華正身著綠色民進黨宣傳衫,坐在他的水果攤前,此時他還不知道哪位候選人將成為下一任台灣總統。

「拋開他們(指三位候選人)屬於哪個黨派,賴清德的政策和談吐是他們裏面最好的。」陳政華相信,賴清德一定會帶領當地的果農變得更好。

陳先生指,在2021年大陸方面對多類台灣水果實施進口禁令之前,他們這樣的果農果販總是「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過度依賴對中國的出口。現在,他們學會「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裏」,轉而出口到其他地方,銷量不降反增。

另一邊,「大俏」水果攤檔的黃先生則說:「所謂的銷量增長只不過是因為政府的補貼。很多台灣人都是從大陸過來的,我們應該與大陸恢復談話,保持好的關係。」

近年來國際局勢和兩岸關係持續緊張,台灣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2021年起以檢出蟲害為由,陸續禁止了台灣鳳梨、釋迦以及柑橘等水果的進口。

根據台灣農業部的數據,2023年12月,台灣農耕產品出口值同比上一年增長18.3%,達 2.3億美元。但林業和水產品分別同比下降19.1%和6.8%。

台灣大選投票日前夕,中國大陸進一步以台灣對大陸產品採取貿易壁壘為由,對《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中享受優惠關稅的台灣產品增加關稅。

民進黨再度執政,ECFA會否進一步受到衝擊?北京會否逐步讓相關貿易便利措施「清零」?台灣經濟和就業會面臨怎樣的影響?賴清德當選後,這些話題遭到熱議,引發各方討論。

「中國有可能分階段取消ECFA」

2023年12月15日,中國商務部宣佈認定台灣對大陸地區貿易限制措施存在壁壘,稱台灣地區對大陸相關產品長期採取貿易限制措施,且禁止進口大陸產品範圍近年來呈現擴大趨勢,共對大陸2509項產品禁止進口。

12月21日,中國商務部宣佈,從2024年1月1日起,對台中止包括丙烯,二甲炳等12個稅目產品適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下的優惠關稅,並按照ECFA相關條款政策研究進一步中止早期收獲農漁、機械、汽車零配件、紡織等產品關稅減讓等措施。

A general view shows Taiwans state-run Chinese Petroleum Corporation CPC Corporation factory in Taoyuan on March 9, 2022
石化品是最新遭受中國大陸制裁的台灣出口產品種類之一。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Cross-Strait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簡稱為ECFA)於2010年6月簽訂,是由於兩岸貿易關係複雜,無法一次性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而達成的架構協定。內容涵蓋貿易與投資、早期收獲清單以及貿易競爭的解決機制等方面。「早期收獲清單」意指「提早降關稅的商品清單」,雙方在協議洽談初期將較為迫切的產品項目列入,至2013年此類產品關稅已降為0。

根據這一協議,中國大陸已對台539項產品減稅,涵蓋機械、漁業、紡織業、石化產品等台灣傳統產業,台方對大陸實施267項產品減稅。

台灣的中華經濟研究院(中經院)區域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告訴BBC中文,ECFA對於兩岸關係起到了「基石」的作用,是兩岸所有協定中最重要的一個,政治意義甚至大於經濟意義。

中國與台灣都是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未來是否取消ECFA,以及台灣是否對大陸存在「貿易壁壘」,都應該通過WTO或者ECFA的協商框架決定,並不是由單方面認定,劉大年說。

「從大陸公布的貿易壁壘調查結果和新一輪制裁措施來看,中國有可能分階段取消ECFA,新一輪的行動可能會在賴清德總統正式上任之前公布。」劉大年補充。

不過,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顏慧欣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當下不會選擇「清零」ECFA,因為當局仍認為經濟手段是促進兩岸統一的有效工具。

「大陸目前正在採用『切香腸』的方式對台灣進行制裁,逐步用ECFA的品項作為制裁台灣的工具,」顏慧欣說,「可是國台辦在民進黨當選後特別表示,選舉結果不能代表島內主流民意,意味著中國認為用經濟推動統一始終有希望。」

相反,如果新政府的表現符合中國大陸預期,ECFA被制裁的品類可能會作為一種「獎勵」的方式重新恢復關稅優惠,顏慧欣說。

ECFA對台灣經濟有多重要

。

根據台灣經濟部的數據,2023年台灣總出口4324.79億美元,同比減少9.8%。其中對中國大陸及香港的出口額佔35.2%,同比減少18.1%。美國以及東協(東盟)國家佔比17.6%,並列台灣出口第二大目的地。

出口的主要貨品種類當中,電子零組件佔比最多,達41%;資通與視聽產品位列第二,達19.3%。查閲ECFA早期收獲清單可以看到,這兩大類台灣的主要出口產品並未被列入大陸降稅進口的539類商品。

ECFA早期收獲清單中的相關產品出口2023年均有不同程度的衰減,其中紡織品衰減最多,達25%,塑膠、化學品的減幅均超過20%。

,

淡江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蔡明芳接受BBC中文訪問時指,雖然和ECFA相關的制裁使得早收清單中的台灣產品受到衝擊,但是台灣企業也有了相應的「心理預期」可以應對這種變化。

「如果這種制裁是突然發生的,那一定會對台灣經濟造成很大的影響,」蔡明芳說,「但是,大陸已經對台灣產品進行了長時間的制裁,台灣企業也會對制裁有心理預期而做出改變,如果把戰線拉長,企業可以及時調整,那麼ECFA(取消)對於台灣經濟的影響是很小的。」

蔡明芳認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不可替代性強,而ECFA早收清單中的產品在出口中佔比很小,所以即使取消關稅減讓,也只是成本上的升高,沒有實質上的影響。

顏慧欣指,台灣已根據國際供應鏈的比重在調整,對於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出口佔比已經從最高44%減少到現在的35.2%,而對東協十國和美國等地的出口佔比已經提升。

她認為,隨著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的轉移,早收清單中產品的重要性越來越小,並且即便ECFA優惠的每年8-10億美元關稅消失,相較台灣整年4300億美元的出口額來說,還是可以承擔。

劉大年則指出,雖然相關產品佔台灣出口比重僅有5%左右,但面對的都是台灣的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其重要性難以忽視。ECFA對於雙方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取消,對兩岸都不是一件好事。

「大陸平均對外關稅為6.9%,若ECFA中的539項產品無法享受相應的關稅減免,對台灣出口的影響一定會很大,」劉大年說,「台灣內需市場有限,雖然中國經濟受到一些挑戰,但對中國市場出口仍佔3成左右,仍然很重要。」

另外,如果ECFA遭受衝擊,出口產品的多樣性受到影響,會對台灣就業和收入分配問題有負面影響,劉大年補充說。

中華民國養殖漁業發展協會執行長侯彥隆對BBC中文表示,如果ECFA的取消是讓貿易回歸正常化,則對本地漁業出口的影響有限。本地漁民更擔心的是中國大陸會不會全面禁止台灣的漁業產品。

「過去,我們的石斑魚以及午仔魚7成以上都出口到中國大陸,」侯彥隆說,「但隨著ECFA制裁的出現,我們的漁民只能將原來外銷的魚種轉銷到內需市場,這樣不但會影響銷量,也會擠佔其他魚種漁民的生存空間。」

侯彥隆指,雖然政府幫助漁民在養殖端減少生產週期,並擴展其它市場,但這樣的發展有些滯後,仍需要時間進行調整。

台灣出口的未來

taiwan fruit
taiwan fruit

顏慧欣表示,過去台灣的企業習慣於依賴中國,現在政府需要做的是減少對中國出口的集中度,協調市場機制來幫助企業開拓更多元的市場。世界都有期待兩岸通過不同方式恢復對話,但是兩岸保持對話的目的,不是要解決政治上的分歧,而是要避免對於台灣執政黨政策的誤判。

蔡明芳同樣指出,除了分散市場「去風險」之外,台灣要讓世界看到與中國不同的地方,吸引外資企業來投資,以發展經濟。

而劉大年認為,兩岸關係始終是台灣出口的關鍵。台灣2023年的出口衰退很多,其中又以對中國大陸的衰退為最多。未來台灣政府可以調整對2509項大陸產品的進口禁令,從而減少ECFA制裁的影響。

劉大年還補充說,台灣要在維持半導體優勢的同時,積極尋找除半導體以外的第二產業,減少對於半導體行業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