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T公布M87黑洞最新影像 印證相對論預測

M87黑洞最新影像證明黑洞暗影持續存在(圖片提供:事件視界望遠鏡計畫)
M87黑洞最新影像證明黑洞暗影持續存在(圖片提供:事件視界望遠鏡計畫)

「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簡稱EHT)國際合作團隊首度公布2018年4月觀測到的M87星系中心黑洞最新影像,驗證黑洞光環與2017年所觀測的大小相同,符合廣義相對論的預測,而黑洞光環的最亮處位置明顯偏轉,與理論預測黑洞周圍紊流的變異性一致。這是由臺灣主導的「格陵蘭望遠鏡」(Greenland Telescope,簡稱 GLT)加入EHT後,對此天體進行再次觀測的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期刊《天文與天文物理》(Astronomy & Astrophysics)。臺灣團隊成員包括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與國立中山大學,展現頂尖的天文觀測實力。

 

中研院天文所副研究員淺田圭一表示,任何科學重大發現的基本要求,是要能重現關鍵的結果。此次GLT參與 EHT觀測,以全新的資料證實M87黑洞周圍的光環,是這項國際合作計畫的重要里程碑。EHT團隊於2017年拍攝到M87星系超大質量黑洞,並於2019年發表人類史上首張黑洞影像。影像顯示,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的M87黑洞周圍有一個亮環,其中環的底部比較亮。後續分析資料更揭示了M87黑洞的偏振光結構,使團隊得以深入了解黑洞周圍的磁場幾何形狀和電漿性質。

 

2017年M87黑洞觀測結果被廣泛分析,為黑洞直接成像的時代開啟新頁,透過研究黑洞天文物理,在基礎科學層面上檢驗廣義相對論。從理論模型可發現,M87黑洞周圍的物質狀態在2017年和2018年間應有所變動。因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助理教授卜宏毅強調,對M87黑洞的重複觀測之重要性,從影像的差異,進一步對其周圍電漿和磁場結構進行更精確的統計研究,從廣義相對論效應中解開複雜的天文物理。

 

2018年的資料分析運用了8種獨立的成像和模擬技術,所觀測到的M87黑洞影像與2017年非常相似,有一個相同大小的亮環,中心區域較暗,環的一側較亮,美國加州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博士後研究員約克(Nitika Yadlapalli Yurk)說明,黑洞的顯著特性之一,是它的半徑僅取決於質量。由於M87黑洞不會快速吸積物質(這會增加其質量),廣義相對論預測環的直徑應保持不變,而2017到2018年觀測影像所呈現的直徑大小穩定性,確認了廣義相對論對黑洞的預測,相當令人興奮。

 

中研院表示,雖然黑洞暗影的大小沒有改變,但環的最亮位置在2018年卻發生了顯著變化,明亮區域逆時針旋轉約30度,位於環的右下方約5點鐘位置。儘管2018年EHT尚無法觀測到黑洞噴流,但由環周圍最亮處所推測的黑洞自轉軸,與其他波段觀測到的噴流軸更一致。

 

國立中山大學物理系副教授郭政育認為,格陵蘭望遠鏡對揭開M87黑洞的秘密開始扮演重要角色,鼓勵更多年輕世代加入團隊。中研院天文所研究員陳明堂表示,這篇論文是臺灣對基礎科學研究做出的獨特貢獻,格陵蘭望遠鏡未來將以更高頻率進行觀測,帶領科學家們揭示黑洞暗影中最難以捉摸的光子環,為黑洞天文物理取得突破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