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 的浪潮下,企業面對的不只是一場永續戰爭,也是一場數據競賽

在 ESG 浪潮的推進下,企業往往始於探索產業相關的 ESG 議題著手,針對不同面向的表現及影響層面,挖掘出關鍵議題,從而規劃相應的發展策略與行動,並建立量化的績效指標作為評估、改善、追蹤的管理利器,最終思考如何與市場、客戶、利害關係人進行訊息的揭露與溝通,如下圖所示。

直至今日,國際金融穩定委員會、全球永續報告協會、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歐盟等都有推出一系列針對各項永續議題的詳盡評估方法,大多數公司從盤點內部數據、向供應商索取資訊、收集多面向的外部數據(如:評分機構或大眾媒體等),摸索出一套適用於自家的數據整合與分析模式,進而檢視企業永續績效、擬訂永續發展策略、監控自身及供應商的市場聲譽等。

在眾多 ESG 數據議題下,「碳」的討論度最為之高。以台灣而言,政府承諾 2050 淨零碳排,並於 2022 年 3 月發布「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為了邁向「淨零碳排」,金管會於同一時間要求 2027 年全體上市櫃公司必須完成溫室氣體盤查,進而了解「碳足跡」。以產品的原物料、製造過程、運輸、使用以及廢棄處理之一系列的活動下,計算出各階段的直接或間接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以分析「減碳」的機會點。藉由評估各機會點之相關效益,企業可針對其永續策略進行佈局。此外,隨著國際環保規範的日益增加,為確保在國際供應鏈中的角色,企業也必須思考其永續管理與相關績效是否符合國際、政府、客戶等所要求的規範。

「淨零碳排」不只挑戰企業的永續管理能力,也考驗著企業在碳數據的處理能力。目前市面上已有許多系統工具,賦予企業有系統性地完成碳盤查、管理碳數據、產出合規報告(如:GRI、CDP)。然而,要如何達到更細緻的碳足跡分析、探索減碳的機會點、效益評估與追蹤,進而動態調整企業永續策略仍是一大議題。

勤業眾信認為將作業成本分析法框架運用在碳盤查之數據上,透過作業與活動因子將碳排數據階層式地分配到產品,對產品生命週期進行碳排溯源。更進一步地,透過內部碳計價模型找出邊際減量成本,結合產品碳足跡,找出最有效益的減碳機會點,勾勒出企業的永續策略、行動目標與相對應之KPI;在數據的迭代更新與一系列的運算框架下,企業也可以掌握實際效益與預期效益間的差距,為淨零路徑的策略目標進行動態調整與管理。

如上所述,碳數據管理平台除了數據的歸納、整理、盤查計算外,應當涵蓋一套能真正了解產品碳足跡的計算框架、機會點的分析架構,幫助策略規劃與效益管理,透過數位化的方式減少企業在淨零道路上的阻礙,見圖2。

結論

疫情、極端氣候、動盪不安的全球政經情勢促使著企業對於永續經營的重視,儘管落實 ESG、強化風險管理、及早因應永續轉型已是多數企業意識到的重點,缺乏相關數據的彙整與分析佐證,易導致整體的永續方針流於形式或隨波逐流。

以「碳中和」為例,早期企業因應的解決之道,無非是採用更環保的材料、替換老舊設備、調整辦公室冷氣溫度等直接做法,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多企業與政府機構意識到惟有確切了解本身企業的碳排源頭,才能落實有效率的「減碳」,在營運成本與永續發展上取得平衡;因此,碳排數據的收集與盤點乃是現今各大企業執行的重點項目,唯有落實可靠的數據與分析,才能確保企業經營的永續、人類生存方式的永續。

更多報導
永續報告書怎麼寫?3 種非財務報導準則,溝通對象、指標各不同
實現淨零碳排轉型!綠色經濟解方成為企業永續路上的好夥伴
【勤業眾信專欄】數位轉型如何引領金融業邁向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