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股利也要繳稅!存股族、定存族如何「合法避稅」? 掌握3要點

近年「存股」風氣越來越盛行,高股息ETF成為國民買進標的。要注意的是,不論是個股還是ETF,投資國內標的之「股利所得」都得納入綜所稅申報,單筆領到2萬元以上還會被課徵2.11%的健保補充費,對於定存族、存股族來說,該怎麼在領股利的同時更節稅?《Yahoo奇摩財經》告訴你3個關鍵撇步!

Hand is turning a dice and changes the direction of an arrow symbolizing that the value of an ETF (Exchange Traded Fund) is going up (or vice versa)
民眾投資股票、ETF股利所得都須納入綜所稅合併計算(圖/取自Getty Images)

首先,先說明二代健保是2013年起上路的健保制度,並將健保分為兩種費率:「一般保險費」與「補充保險費」。一般保費以經常性薪資所得為主,保險費率為5.17%,每個月領薪水時,會自動從你的薪資裡預先扣繳;補充保費則是,個人只要在經常性薪資以外的所得或收入,例如員工獎金、特殊津貼等,就要另外課徵補充保費,且保險費率自2021年開始由1.91%調整為2.11%。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課徵範圍,主要有六大類收入:

  • 高額獎金

  • 兼差收入

  • 執行業務所得

  • 利息所得

  • 股利所得

  • 租金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二代健保起扣點為2萬元,若「單次」給付金額未超過新臺幣2萬元就免扣補充保費,這也是接下來如果要領取股利、利息,可以避免被課稅的重點,換言之,只要你的「單檔個股」的「單次現金股利+股票股利」超過2萬元,就會被課徵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那個,存股族、定存族如何合法節稅,避免被扣繳二代健保?記者統整兩招如下:

根據所得稅法規定,民眾投資國內營利事業獲配的股利所得,都必須納入綜所稅申報,因此不論是購買個股還是ETF,只要投資的標的是「國內公司」,都會被課稅,且單筆領取超過2萬元以上時,還會被扣2.11%的健保補充費。因此,投資人要注意在選擇ETF的時候,是採「季配息」還是「年配」,投資的是「境內」還是「海外」標的,都是扣稅與否的關鍵所在。

因應上述規定,近年也有越來越多ETF或上市櫃公司,改採「季配息」甚至是「月配息」,這樣一來,就有機會避免被多收健保補充費。此外,投資人熟悉的護國神山台積電(2330)也在2019年改採季配息。

  • 舉例來說,小明存了A和B兩檔ETF,去年都領到了5萬元的股利。

(A) ETF採「季配息」

意味5萬元是分成4次配發的,小明每次都只領到1.25萬左右,未達「單筆2萬元」的門檻,不需被扣健保補充費。

(B )ETF採「年配息」

5萬元的股利是一次配發的,因超過「單筆2萬元」的門檻,會被課徵1055元(5萬*2.11%)的健保補充費。

從上述案例可知,小明投資2檔ETF都領到5萬的股息,但因健保補充費是以「單筆金額是否超過2萬」作為扣取依據,這時候選擇季配、月配的ETF或股票,就可以把利息分成多筆領取,有機會省下2.11%健保補充費。

不過,有時候投資人領到的配息不只有「股利所得」,還包含ETF成分股調整的資本利得,這部分會被歸在「國內財產交易所得(76)」,因此不會併入股利計算。

若攤開所得稅相關規範,還會發現另一個「關鍵字」,即民眾投資「國內營利事業」或配之股利所得,才需要納入綜所稅申報,翻成白話文就是,不論是買股票還是ETF,只要投資標的是「境外公司」,這時領到的股利屬於屬於「個人海外投資所得」,不會納入綜所稅計算。

另外,近來升息步入尾端,許多投資人開始購買債券ETF,因債券發行者多為境外公司或政府,即便投資者買進國內投信業者發行的債券ETF,領到的股息也都不會併入綜所稅,也不會被扣繳健保二代補充費。

舉例來說,假設小明今天買入的是「美國科技ETF」、「美國標普500 ETF」、「越南ETF」或「美債ETF」等標的,即便領到了股利,因為投資的不是境內公司,5月報稅時,只要每戶申報金額未達100萬就不需要納入所得稅計算;而即便超過100萬,也可併入海外所得670萬的扣除額度中,超過才會被課20%稅率。

如果是定存族有大筆存款,最好的方式就是拆單定存,避免單張、單次利息超過2萬元。但比起節稅更重要的,仍然是投資策略。台股殖利率平均約為4%,乘上二代健保補充保費費率2.11%,等於0.0844%,其實不到投資總額的千分之一。

因此,除非是動輒領息數百萬的超級大戶,否則對一般散戶投資人影響並不大,如果為了省下二代健保補充保費,而放棄了一張好股票未來的成長性,也可能是得不償失。

歡迎加入【Yahoo理財】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