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6V飛官分享夜航:「信任」儀表、長機與空作部

(中央社記者游凱翔嘉義縣23日電)空軍為應對共機不分晝夜擾台,持續強化夜航訓練。F-16V飛官分享,夜間飛行時沒有天地可參考,生理反應慢於日間,且可能會誤判星光、海面漁火而造成空間迷向,必須「信任」儀表、長機及空作部,才能達成任務。

共機頻擾台灣周邊空域,空軍近年強化夜航訓練,並恢復跨子夜飛訓,藉此全天候守護台海空防安全。中央社記者實地採訪嘉義空軍第四戰術戰鬥機聯隊,第22作戰隊F-16V(blk20)飛官蔡東育上尉分享夜航訓練的難度與危險性。

蔡東育指出,為達全天候作戰能力,戰備人員均須維持夜航訓練,相較於白晝訓練,夜訓的危險性主要是夜間環境相對嚴苛,例如在全黑情況下,飛行員沒有天地線可作參考,可能會誤判星光、海面漁火而造成空間迷向,因此,夜訓的重點是儀器操作。

蔡東育說,夜間飛行時,人體的生理反應會比白天要慢,包括對高度變化、速度、目標機距離等判斷,都可能會受生理所影響,因此唯有「信任」儀表儀器、領隊長機及空作部的指揮,才能安全完成任務。

蔡東育以夜間攔截共機的經驗指出,日間可透過雷達、航戰管的引導,並目視搜索共機,但夜間能見度較差,僅能看見共機的機身燈光,難以判斷航向及動作。

他表示,飛行員因此必須熟悉機載雷達及Link-16系統,方能第一時間釐清共機各項性能諸元,進而在夜間攔截時,不會讓我機與敵機太過接近,並避免在視線不佳情況下,因誤判發生衝突引發局勢升溫。

另外,為避免在空中使用無線電遭敵方破譯竊聽,飛行員在起飛前的地面提示階段,都會使用「合約卡」(contract),律定在不同狀況下長、僚機職責,明確彼此間相對應戰術動作,以減少無線電的使用;這也彰顯團隊默契重要性,即透過頻繁訓練,達到戰場上只要長機一下令,僚機就能了解後續該執行的戰術動作。

空軍此前在中共對台「聯合利劍-2024A」演習時,披露由F-16V掛載AN/AAQ-33「狙擊手先進標定莢艙」(Sniper ATP,Sniper Advanced Targeting Pod)監控殲16、轟6型機的畫面,有學者推測,共機可能渾然不知被追蹤、鎖定,達到靜默擊殺效用。

蔡東育也分享實際運用經驗說,狙擊手莢艙能在數十公里外、天候或夜間等能見度不佳情況下,輔助標定敵機的機型、武器掛載等,並進一步回傳空作部交叉比對情資,派遣不同機種及掛載作應對;且莢艙在日間也能標定地面目標,透過GBU-12型雷射導引炸彈、雷射導引聯合直攻彈械(LJDAM)等空對地武器,對目標實施炸射。(編輯:林克倫)113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