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與IBM都想推出「穩定幣」,但大眾能否接受虛擬貨幣的「內在價值」?
文:陳沛妤(台灣大學經濟系學生)
穩定幣(Stablecoin)泛指由特定數量的商品或貨幣所支持的加密貨幣,支持加密貨幣的對象可分類為三種:商品支持型(Commodity-backed),如:Digix Gold Tokens(DGX)由黃金支持;法幣支持型(Fiat-backed),如:USD Tether(USD₮)由美元支持;加密貨幣支持型(Cryptocurrency-backed),如:Multi-Collateral Dai(MCD)由以太幣支持。穩定幣因為與具市場價值的商品或貨幣掛鉤,而被認為比一般加密貨幣具有更高的價格穩定性。
近年來,大型企業也成為推行穩定幣的主要推手,回顧企業所支持的穩定幣,Facebook、IBM是最為經常被討論的兩個企業案例,由於企業所推動的貨幣,與傳統由國家推動的貨幣體系不同,被預期可能會帶來新型態的金融監督問題,以及影響現行市場運作的疑慮,因此受到非常多的議論。
挾帶30億用戶推動穩定幣的Facebook
2019年,擁有全球30億用戶的Facebook發布欲推行的法幣支持型穩定幣——Libra。
Libra1.0白皮書發行後,國際組織與各國央行開始正視穩定幣可能對貨幣流通與總體經濟的影響。2020年,IMF《演進中的國際貨幣系統之儲備貨幣》報告中指出,全球穩定幣(Global Stablecoins,GSCs)看似會增加對法定儲備貨幣的需求;但實際上,由於用戶非常多,即使Libra沒有法定儲備貨幣的支持,也可以取得儲備貨幣的地位,甚至可能成為儲備資產、成為重要的全球貨幣。
此外,全球穩定幣在斬斷邊境障礙的同時,也可能在不同的管制框架之下造成增加貨幣使用的分散化(fragmentation of currency use)。
由於受到各方對於資料安全與金融風險管理的質疑,Facebook於2020年4月發布《Libra(Diem)白皮書2.0》,其中在經濟面的制度設計與願景闡述,回應部分G7、IMF、BIS於前一年發表的《調查全球穩定幣之影響》所提及的挑戰與風險。
首先,法幣與穩定幣的競合在兩篇報告中被多次提及。1.0提到的多元貨幣(multi-currency coin),被質疑在規模擴大後可能產生貨幣替代性(currency substitution)。2.0中即宣布會先有單一貨幣的穩定幣(single-currecy stablecoin),包含美元、歐元、英鎊、新加坡幣等主要國際貨幣,以增加在特定國內市場中的流通,並期待未來與央行數位通貨整合。這項措施也強調Libra是與法幣共存的互補品,而非會干擾貨幣主權的法幣替代品。
其次,G7報告中也提及去中心化的架構下的資料保護問題,包含數據近用程度、資料風險揭露、個人足跡移除規則等。Libra2.0白皮書中回應,為強化對系統安全的掌握,會採取階段性的開放。在初期將只對指定的交易者(Designated Dealer)和經FATF認證的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Regulated Virtual Asset Services Provider, Regulated VASP)開放,因此初期屬於許可制(permissioned system)。
同時,持續根據監管機構的反饋,研擬Libra協會認證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的制度(Certified VASP),並探討未來擴大開放給所有個人使用者的方式,轉變為無許可制(permissionless system)。
整合區塊鏈技術服務催生穩定幣的IBM
除了Facebook欲推行全球穩定幣,科技巨頭IBM已為金融機構提供區塊鏈服務領導廠商,並在平台上協助發行穩定幣協助金融服務;因此,IBM可說是將穩定幣帶入實務運用的科技巨頭先驅。IBM與區塊鏈公司Stellar於2017年10月展開合作,共同推動IBM Blockchain World Wire Pilot Project;以Stellar Network的原型,建立IBM的區塊鏈平台。
2018年7月,IBM支持新創公司Stronghold在IBM的區塊鏈平台World Wire上推出穩定幣Stronghold(USD Anchor),並委託區塊鏈技術驅動的信託公司Prime Trust在隸屬於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六家銀行存入1:1等值的美元進行擔保。
2019年3月IBM Blockchain正式推出World Wire與Stronghold USD,表示WorldWire跨足「跨境支付」領域,在全球使用48種不同法定貨幣的72個國家,建立新型態的即時全球支付網絡;以數位資產與換匯手續的精簡,提升金融透明度與跨境交易的效率。
不過,目前Stronghold USD穩定幣的使用僅限於IBM WorldWire的使用者,必須經由IBM人員開通金融服務後才能使用。因為Stronghold的定位是利用區塊鏈技術,提供非開放式的支付系統為偏遠地區建立金融基礎建設,也可能因此沒有引發如同大眾對於Libra可能帶來的總體經濟衝擊之疑慮。
去中心化體系如何監管?——國際機構與各國央行的態度與行動
市場機制可以落實並取代金融監管框架嗎?
G7、IMF、BIS共同發表的《調查全球穩定幣之影響》,詳細說明全球穩定幣(Global Stablecoins, GSCs)可能造成的挑戰與風險包含:
一、去中心化系統形成金融監管的障礙:加密貨幣的投資政策可能被穩定幣發行者濫用為私有化的資產收益,進而使資產損失由所有代幣持有者承擔。
二、穩定幣發行者可能影響市場運作:穩定幣發行者有權調整掛鉤的一籃子資產,因此可能受不真實的市場資訊影響,而造成錯誤訂價與市場機制失能。
三、消費者與投資者保護:數據近用程度、資料風險揭露、個人足跡移除規則等,交易安全與個人隱私在虛擬貨幣世界中將更為困難與重要。因此,國際組織著手研擬管制、課稅全球穩定幣的方式,並建議各國央行開始研究央行通貨的發行。
包含瑞士金融市場監管機構(Swiss Financial Market Supervisory Authority, FINMA)在內,許多國際監管機構質疑Libra協會難以保證,轉變為無許可制系統後是否依然能維持目前所承諾的規範(如:認證、篩選機制的有效性)。
Facebook Libra 2.0白皮書中則回應,開放式科技的Libra系統,其協議本身即建構出可互操作性,並符合商務與消費者的支付與金融服務之規定。另外,最終的無許可制,在市場驅動的過程允許更多新成員加入市場,因此提升競爭性與效率。綜上所述,建構高度可互操作性、高效率和創新支付系統是Libra的目標,而Libra協會認為「市場競爭」是先決條件。
穩定幣會一直穩定嗎?
Libra白皮書2.0回應幣值穩定、國際貨幣主體性議題,分為「儲備金(the Reserve)」與「多元貨幣(multi-currency coin)與各國法幣的競合」兩部分。第一,協會表示儲備的資產將為短期到期、低信用風險和高流動性的資產,並具有維持資本緩衝的功能。
第二,跨境流通的多元貨幣仍然存在外匯風險與外匯管制的限制;因此Libra多元貨幣與各國法幣之間的關係,應為相容的互補品而非替代品,並且不會干擾各國的貨幣主體性與貨幣政策。
然而,如同前述之IMF報告,由於Facebook用戶非常多,Libra仍然具有取得儲備貨幣的地位、成為儲備資產或重要的全球貨幣之可能性。因此,即使是在發行者與監管者設定的使用框架之下,是否干擾法幣主體性與貨幣政策,仍有待商榷。另外,過去也曾發生穩定幣發行機構Tether被查出並未依承諾將一定比例的資產抵押,顯示出即使穩定幣發行機構未實際進行資產抵押來「穩定」貨幣,一般投資人、消費者似乎也無從得知。
綜上所述,Libra白皮書2.0指出建立風險資產配置的被動穩定方式、引入市場機制的主動穩定效果,是其維持穩定幣的信任與價值基礎之方法。然而從國際報告與過去案例觀之,以上機制在用戶基礎極大的背景下是否有效,尚有疑慮。
目前的央行數位通貨?
參考我國央行之數位通貨研究,目前各國央行推行數位通貨的情形,與既有的金融基礎建設或貨幣使用情況有所相關。中美洲的海島型國家(如:巴哈馬、東加勒比),由於電子支付基礎建設不足、現金使用居多,因此發行央行數位通貨為達成普惠金融的方式。
另外,在中國與瑞典皆為電子支付盛行、極少使用現金的國家,因此將央行數位通貨視為補充現金消失的缺口或替代現金的選項之一。由此可見,在電子支付基礎極度不足或興盛的國家,採取較為積極的央行數位貨幣發展行動。其他電子支付與現金支付情況一般的國家,目前主要為央行數位通貨的研究階段。
Big Tech推出穩定幣的未來發展與限制?
貨幣基本的經濟功能包含:價值儲藏、交易媒介、計價單位。首先,在貨幣的「價值儲藏」功能中,虛擬貨幣本身是沒有法償效力的貨幣,因此被大眾接受的必要條件為其建立於「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
此外,價格也取決於市場預期,因此經常大幅波動。其次,虛擬貨幣透過加密、去中心化的機制發揮貨幣的「交易媒介」功能。最為人所知的比特幣已經發行超過十年,但經濟市場中依然未普遍將比特幣當作「計價單位」。因此,到目前為止,現今市場中的虛擬貨幣尚未被視為一種真正的貨幣。
然而,Facebook擁有全球30億用戶及高頻率使用的用戶,其平台上的穩定幣極有可能迅速成為「普遍的計價單位」。去中心化的運作模式、跨境交易媒介的功能,有助於提升貨幣流通的效率、降低跨境成本與避免系統失靈的風險。綜合虛擬貨幣的內部效益與受到Facebook的潛在威脅,各國央行產生對虛擬貨幣的戒心,進而陸續出現研究發行央行數位通貨的聲浪與行動。
未來市場中可能同時有傳統法定貨幣、全球穩定幣、央行數位貨幣;後兩者新興且廣為使用的貨幣之興起,可能影響傳統法定貨幣的流通,使貨幣的使用趨於分散、區域內貨幣政策的控制力因而下降。
然而,大眾的使用習慣同時建立於對官方的信任與市場的誘惑及牽制,換言之,全球穩定幣與法定貨幣之間的互補或替代機制,將會是整體貨幣使用的決定性因素。雖然曾經轟動一時的全球穩定幣目前仍未成功發行,但在未來更加數位化、Big Tech更滲透生活時,民間創造貨幣並廣為流通的現象依舊有實現的可能性。此時,國際的共識與監管框架,將會是影響各貨幣消長以及總體經濟的發展之關鍵。
延伸閱讀
「西國無雙」的立花宗茂回復大名身分與領土,反映二代幕府將軍德川秀忠的政治智慧
日本「地域未來構想20」(下):確立後疫情時代新生活型態,促進新的消費或投資附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