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遊戲界各個被推崇為「OO之父」的介紹&近況

在遊戲界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中文圈的媒體稱某些遊戲製作人為「OO之父」,像是「瑪利歐之父」、「音速小子之父」、「洛克人之父」、「戰神之父」、「RO之父」、「天堂之父」等稱號,甚至還會有一款遊戲有好幾個「OO之父」的奇異現象,父親之類的說法主是中文圈才有,但基本上也是指「OO系列的創作者」。

大多數都是某些製作人離開原本的公司後,到了新的公司或是自己創立工作室,在公布宣傳的新聞稿時自己特別或是媒體加上去強調,否則新遊戲在不強調任何過去作品或是製作人的情況下很難獲得玩家的關注。

當然近幾年這些詞彙頻繁的出現後,也有不少玩家開始發現「OO之父」或是「曾經開發過某遊戲的大公司員工離職組成」等宣傳用語,已經無法代表遊戲的品質了,甚至只要是用了類似的標題幾乎都會被玩家明顯的反感,還誕生了十個之父九個雷的玩笑,嘲諷部分的遊戲製作人不一定是某些遊戲的最大功臣 ,只是運氣好在過去的老作品中恰巧獲得玩家喜愛,後來的作品幾乎都侷限在同個地方上無法跟上時代。

那麼如今這些「OO之父」的近況又是如何呢?就讓筆者挑其中幾位故事比較有趣的,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洛克人之父」稻船敬二

說到《洛克人》這款經典的高難度動作遊戲大家肯定也很有印象,甚至在媒體的渲染下都認為稻船敬二就是「洛克人之父」,但這點其實是錯誤的,稻船敬二並非是該遊戲最早的製作人,只是初代《洛克人》的時候負責4位角色的人物設計,真正的「洛克人之父」是北村玲才對,對於這樣的長年誤會其實稻船敬二在 2007 年的東京電玩展上就慎重澄清過,認為這樣的榮耀是屬於北村玲才對,並且表示自己一直都當成導師一樣尊敬他,直到 1996 年北村玲完成《洛克人3》後離開了遊戲開發領域,此後真正的系列發展才交棒給稻船敬二。

稻船敬二
稻船敬二算是後來的洛克人之父。

而在卡普空任職期間稻船敬二確實負責了大量的《洛克人》系列,像是《洛克人EXE》、《洛克人Dash》、《洛克人ZX》等作品的開發,不是製作人就是角色設計,以及像是《鬼武者》、《死亡復甦》或《失落的星球》等同樣卡普空旗下IP的製作人工作,直到 2010 年 10 月宣布離開卡普空成立自己的公司 Comcept。

之後除了開發過一些主機遊戲以外,就是很多人熟悉的事件,那就是打著《洛克人》精神續作的名號,開啟了《麥提9號(Mighty No. 9)》的計畫在 Kickstarter 上進行眾籌,獲得了超乎當年電子遊戲類的眾籌紀錄 380 萬美金,讓當時許多待在大型公司的知名製作人都發現了一條能夠創造自己理想中遊戲的新道路,可以說是真正開始了「OO之父」離職自行創業的大時代。

(圖源:)
後面洛克人確實是稻船敬二所負責。(圖源:Steam)

但好景不常,由於後來《麥提9號》多次延期、釋出畫面不理想、遊戲性低落、二次展開眾籌說是為了《麥提9號》製作動畫等行為,讓玩家難以想像當年在卡普空創作出如此眾多名作的製作人淪落到如此下場,甚至後來問題都還沒解決就開啟了第二款遊戲《洛克人Dash》的精神續作《Red Ash: The Indelible》 的眾籌,以及和 Armature Studio 合作開發的微軟獨佔遊戲《核心機群(ReCore)》,雖然同樣因為「洛克人之父」的身分被大力宣傳,但最後一樣沒有獲得太好的評價。

(圖源:)
核心機群算是一款中規中矩的遊戲,被玩家稱為3D版洛克人。(圖源:Steam)

而後來 2017 年 Level-5 正式收購 Comcept,並將其改名成 Level-5 Comcept,稻船敬二也承諾會在之後繼續完成《麥提9號》的相關作業,但 3DS 和 PSV 長機版到其中一台 PSV 都宣布停產也還沒有完成,讓許多玩家對於稻船敬二大失所望,更別提《Red Ash: The Indelible》是否能生出來都是問題,後來則跑去開發一些手機遊戲像是《ドラゴン&コロニーズ)》,不過也在去年 2 月結束營運。

(圖源:)
可能是初次嚐到甜頭所以上癮了。(圖源:KickStarter)

有趣的是一款由 Inti Creates 在 2015 年推出的獨立遊戲《蒼藍雷霆 鋼佛特》卻獲得成功,該公司過去也曾經參與過《洛克人Zero》系列和《洛克人ZX》系列等作品開發,全新的 IP 作品也同樣保持著與《洛克人》系列相似的玩法,並邀請到稻船敬二擔任執行製作人,不過據網路上消息他本人並沒有深入參與開發,算是掛名宣傳的存在,因此也被不少網友嘲諷幸好遊戲沒有遭遇稻船敬二的魔爪。

(圖源:)
擁有不少好評的洛克人ZX精神續作。(圖源:Steam)

「暗黑破壞神之父」David Brevik 和 Max Schaefer

說到「暗黑破壞神之父」其實不只 Bill Roper、David Brevik 和 Max Schaefer,還有許多北方暴雪的創始人或老員工 Erich Schaefer、Bill Roper 等也有同樣的尊稱,因為他們都同樣參與了《暗黑破壞神》的重要開發工作,畢竟沒人規定一款遊戲的創始者只能有一人,都是一群人提出點子的狀況下進行,因此經常會出現一款《暗黑破壞神》,在不同的報導中有很多個父親的情況,不過其中就以這三個人比較知名也有比較多的報導,後續其他的「暗黑破壞神之父」也逐漸成為了「原北方暴雪團隊」或「暗黑2開發團隊」之類的稱呼。

(圖源:Steam)
最知名的暗黑之父 David Brevik。

首先說說 David Brevik,他是原北方暴雪的總裁,算是本人比後來開發的新遊戲都要有名的例子,在離開暴雪後成立了兩次工作室但最後都倒閉收場,期間雖然待過多家公司,但最新的狀況是 2020 年 5 月成立了 Skystone,不再進行遊戲開發,反而是幫助小型的獨立工作室在多平台上發行遊戲。

前面開發期間雖然有參與過《龍與地下城Online》、《漫威英雄Online》或是《地獄之門:倫敦》等遊戲的開發工作,但都沒有取的實質上的成功,唯一只有一款個人開發的獨立遊戲《It Lurks Below》,2018 年發售後在 Steam 上獲得了極度好評的成績。

只能說 David Brevik 後來多數有露臉並不是因為遊戲大賣或是有負評,反而都是被媒體問到自己原公司暴雪的各種近況,或是對於目前《暗黑破壞神3》和《暗黑破壞神4》來發表意見。甚至在 2016 年時中國的《流亡黯道PoE》代理騰訊還請 David Brevik 站台,而該遊戲就是由一群《暗黑破壞神2》的死忠粉絲所開發,與後來暴雪的《暗黑破壞神3》評價完全相反。

(圖源:Steam)
地獄之門是一款第一/第三人稱版的暗黑破壞神玩法,可惜評價並不好。(圖源:Steam)

而 Max Schaefer 算是離開暴雪後唯一有再現輝煌過的一名「暗黑破壞神之父」,但相對的也很快就沒落。剛開始他和 David Brevik 離開北方暴雪後一起成立 Flagship Studios,不過在《地獄之門:倫敦》的失敗後,就離開了公司和部分 Flagship Studios 員工創立了 Runic Games 也就是後來開發出《火炬之光》和《火炬之光2》的公司,豐富的遊戲性雖然變成了美式卡通風格,但核心仍然是那經典的暗黑類作品,其中初代只用了 11 個月就開發完成,甚至對於社群的任何反饋都可以在第一時間內處理,因此受到許多玩家歡迎。

(圖源:Steam)
Max Schaefer 算是後來作品最成功的一位。

不過可惜的是在 2010 年時完美世界收購了該公司大量的股權,2013 到 2016 年期間包含 Max Schaefer 在內等多位創始人都宣布離開 Runic Games,但後來 Max Schaefer 在 2016 年創立了 Echtra Games 並與完美世界聯繫取得《火炬之光3》開發權,可惜後來 Echtra Games 被 Zynga 收購,加上《火炬之光3》評價慘淡,因此完美世界在今年 6 月回收了《火炬之光3》的開發權,Echtra Games 目前則在進行其他未公開專案。

(圖源:Steam)
可惜三代還是走歪,版權也不在自己手上了。(圖源:Steam)

「惡魔城之父」五十嵐孝司

曾開創出一個全新遊戲類型的《惡魔城》,其中當年自願加入《惡魔城》開發團隊的五十嵐孝司,因為遊戲的成功獲得了「惡魔城之父」的稱號,待在 Konami 期間開發過的遊戲繁多,不過主要還是以《惡魔城》系列為主,就這樣一路下來開發過 10 多款《惡魔城》系列作品,直到 2014 年 3 月突然宣布自己已經離開了任職 20 多年 Konami,令不少《惡魔城》系列粉絲感到錯愕。

最成功的OO之父之一
最成功的OO之父之一

不過還記得前面說的稻船敬二打開了許多知名製作人的新希望,那就是眾籌平台的遊戲開發商是,於是 2014 年 5 月五十嵐孝司也成為了被影響的製作人之一,公開了《血咒之城:暗夜儀式》的開發計畫,並且在一天之累就獲得了 140 萬美金。而遊戲本身雖然使用 Unreal Engine 4 打造了 3D 的畫面,玩法回歸最初的橫向卷軸《惡魔城》系列,並加入了豐富的探索元素,雖然期間遇到發售日延期、優化以及 3D 畫面渲染太醜被玩家罵翻,但最後也馬上進行修改,2019 年正式發售於全平台(WiiU 因為停產改成 Switch)上,在評價與銷量上都獲得了非常高的成績,經常聽取玩家意見反饋的五十嵐孝司,也經常被拿來和同樣喜愛眾籌的稻船敬二比較。

目前因為《血咒之城:暗夜儀式》的大成功,五十嵐孝司也已經在 2021 年 6 月宣布了《血咒之城:暗夜儀式》的續作,而這次因為前作的大賣,已經不需要進行眾籌了,可以說是這些人當中最成功的一名「OO之父」。

「戰神之父」David Jaffe

David Jaffe 雖然過去也有創作過像是《烈火戰車(Twisted Metal)》這樣至今仍然有許多玩家難以忘懷的系列,但真正受到全世界玩家追捧,未來仍確定要推出續作的IP,還是當年那個血腥暴力又充滿爽快 QTE 的《戰神》,由 David Jaffe 參與的前兩部作品的都是真正的經典,後來直到 2007 年因為傳出與索尼出現意見分歧而選擇離職,後來加入新的公司 Eat Sleep Play,與索尼簽下合約重啟了《烈火戰車》在 2012 年發售,但後來同年時再次因為創意出現分歧選擇離開。

(圖源:Youtube)
不知不覺從當年熱血的年輕開發者,也成為白髮蒼蒼的老人了。

其實後來的發展 David Jaffe 和 David Brevik 很像,不過不是指 David 的部分,而是指媒體比起他們所參與開發的新遊戲,更關心的還是他們對於原公司或是自己身為「OO之父」對於續作遊戲的看法。像是離開前一間公司後馬上宣布成立 The Bartlet Jones Supernatural Detective Agency 工作室,並在 2014 年於索尼剛推出的 PS4 主機了宣布了一款第三人稱競技射擊遊戲《Drawn to Death》,雖然在 2017 年時完成後發售,但僅僅維持了一年的時間就因為稀少的人數與慘烈的評價關閉伺服器,其工作室也在去年正式倒閉。

但比起《Drawn to Death》好不好玩,遊戲媒體更在意的是 David Jaffe 如何看到 PS4 上採用越肩視角的全新《戰神》冒險,或是針對《戰神》內的相關人物設定,LGBTQ 等問題進行訪問。或許也因為這樣,David Jaffe 乾脆直接成為了一名影視創作者,有了自己的 Twitch 和 YouTube 頻道,會評論遊戲業界的時事或玩些當紅遊戲,甚至還有個人的 Discord 會經常與玩家們進行對談,就連最近的暴雪訴訟案也有在談論,成為了相當沒有距離感的前遊戲製作人。

(圖源:Youtube)
一直被媒體追問,乾脆直接轉型!(圖源: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