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台灣民眾對FTA何以無感

【專文】台灣民眾對FTA何以無感

近日,隨著台灣之主要貿易夥伴匯率貶值以及與台灣簽訂FTA後皆未能使得進口財價格下跌,因而再度引起輿論界探討為何台灣民眾對FTA無感的議題。由於課徵關稅使得進口財價格上升且交易量減少,雖可將關稅收入再移轉給本國家計單位,仍將造成社會福利的無謂損失。因此,將關稅移除以提升雙邊福利乃是自由貿易的古典論述,亦是各國推動FTA時所欲達成之目的之一。然而,關稅對於大國與小國的未必會有一致的結果,政府取走之關稅收入,亦非平均的落在消費者、國外的生產商、以及進口商之中。美國學者Irwin研究1890年至1930年的美國關稅與美國進口糖價後發現,當關稅調降,美國的糖價立刻相等幅度的降價;當關稅上升,美國糖價上升並不如關稅上升的幅度。因此,關稅其實是由國外的生產者或是進口商所負擔,轉嫁至消費者的比例有限。對美國而言,將進口糖課稅不僅使美國可透過關稅移轉外國的收入,又使得本國消費者不致於受關稅而福利下降。 然而,Irwin 亦特別提到,在那個時期,美國消費的糖占全球的20%以上,在經濟意義上是屬於具有議價能力的大國,糖的生產國則包含諸多中南美洲及亞洲國家。因此,這些生產國或進口商為了怕調漲價格造成自己失去市場,成本上升時會自行吸收,成本下跌時亦害怕降價不足而失去市場,因而使得大國的消費者享有降價的福利。由這件事來對應台灣與紐西蘭所簽訂之台紐經濟合作協議(ANZTEC)之後為何奶粉沒有降價的問題。首先,台灣市場占紐西蘭奶粉出口的比重極小,基本上沒有議價能力;奶粉主要來自紐西蘭及澳洲,屬於寡占市場,若雙方競爭有限,亦不需競相降價求售。因此,台灣做為紐西蘭奶粉的小國與美國當年身為進口糖大國的情況不同,關稅調降並不必然引發生產者或進口商將其降價的誘因。再者,紐西蘭的農畜產品出口乃是在既定的產量下由代理商進行標售,價格高者或是需求量大者方可取得額度販售。由於中國是紐西蘭產品的大市場,台灣的代理商在相較之下只能用相對較高的價格取得相對較小的額度。過去幾年中國的假奶事件使得其消費者願付較高價格以取得進口奶粉,造成中國的進口量大增,若是中國代理商的競標價格調高,則就算台灣因為簽訂ANZTEC而對紐西蘭產品降稅,但因為源頭的標售價格即已調高,消費者買到的奶粉之價格依然會上升。 因此,FTA之實際效益,往往須考量個別行業的市場運作特質,政府部門在推動FTA或宣導其預期成效時,若未能顧及此事,而使得企業或消費者對於FTA有過高之期待,但卻從實證上發現FTA不僅無感甚至反而在簽訂FTA後面臨進口財之價格上升,如此一來只會造成政府部門陷於自我實現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