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號Raptor Lake-Refresh的第14代Intel Core S系列處理器,搭配微星MEG Z790 Ace Max主機板動手測
Intel在去年推出代號Raptor Lake-Refresh的第14代Core S系列桌機處理器,筆者以其中定位高階規格的Core i9-14900K,搭配微星MEG Z790 Ace Max主機板、NVIDIA GeForce RTX4070 Ti顯示卡等零組件進行測試。
簡單回顧第14代Core S系列桌機處理器具體規格
先簡單回顧代號Raptor Lake-Refresh的第14代Core S系列桌機處理器具體規格,本身實際上是以代號Raptor Lake的第13代Core S系列桌機處理器微基礎,以小改款形式設計,延續自代號Alder Lake的第12代Core S系列桌機處理器採用P Core、E Core形式設計,主要針對核心運作時脈進行提升,讓處理器開箱即可獲得高達6GHz運作時脈的效能,過程中無須作任何超頻操作,同時可讓最高熱設計功耗控制在125W。
雖說相比第13代Core S系列桌機處理器的設計,第14代Core S系列桌機處理器的升級幅度不大,但在鎖定主流市場需求的Core i7-14700K則是額外增加4組E Core設計,藉此讓多工運算效能可以額外提升。反觀此次鎖定頂級效能的Core i9-14900K,以及對應更廣泛市場需求的Core i5-13600K就聚焦在讓運作時脈提升,並且維持一定熱設計功耗表現。
因此在沒有太大變更情況下,Intel此次並未額外推出新主機板晶片組,而是讓現有搭載600系列、700系列晶片組的主機板,可以直接透過韌體更新就能使用第14代Core S系列桌機處理器。
不過,主機板業者如華碩、華擎、微星、技嘉等依然以700系列晶片組推出新款主機板,特別在重新設計的Z790晶片組主機板額外加上新I/O連接埠設計,甚至因應台灣市場獲准開放Wi-Fi 6E,以及接下來也將能獲准使用的Wi-Fi 7增加相應無線網路連接功能,另外也針對Intel即將進入市場的Thunderbolt 5加入相容規格。
而在DDR5記憶體模組市場價格已有下滑,但整體仍比DDR4記憶體模組價格偏高情況,主機板業者也保留DDR4記憶體模組混搭設計,藉此吸引更多DIY組裝用戶轉換平台。
實際裝機測試
筆者此次測試規格,包含Intel Core i9-14900K處理器、微星MEG Z790 Ace Max主機板、NVIDIA GeForce RTX4070 Ti顯示卡,另外搭配華碩ROG STRIX LC II 360 ARGB水冷套件,另外搭配金士頓Fury Renegade DDR5 RGB 32GB記憶體 (2 x 16GB),儲存元件則是以Crucial T700 Pro PCIe 5.0 SSD 2TB容量為主。
相比先前使用Core i9-13900K處理器,會在系統開機時讓讓散熱風扇有高轉情況,此次改為Core i9-14900K處理器也有相同情況,而在實際運作過程雖然能明顯看見運作時脈提升所增加效能,但也意味處理器必須要有更足夠的散熱維持運作,因此如果從更早的第12代Core系列處理器升級的話,請務必要留意散熱系統是否跟得上處理器發熱。
不過,由於Core i9-14900K處理器在出廠設定就已經鎖定6GHz以上運作時脈,除非額外透過加壓、強化致冷等方式讓處理器能超頻至更高運作時脈,否則對應絕大多數的運算需求都已經足夠,倒不如將重點放在散熱,以及組裝機箱內空間最佳化,同時也建議更換供電瓦數更高、更穩定的電源供應器。
Core i5有較高可玩性、Core i7規格更具實用性
而如果要享受超頻樂趣的話,反而建議選擇Core i5-14600K,無論在價格、可超頻空間,以及散熱與供電要求都相對容易滿足。
但如果要細究實用性的話,其實還是應該要選擇此次推出的Core i7-14700K,畢竟在一般運作情況下,搭配額外增加的4組E Core設計,能使多工運算表現更好,同時耗電、散熱也比較容易維持平衡,如果需要額外運算效能的話,還可以透過升級顯示卡來彌補。
雖然說在第14代Core S系列桌機處理器的更新,主要是小幅度升級,但是對於使用第11代Core S系列處理器以前規格的用戶,依然是不算小的升級幅度,另一方面也能吸引部分使用第12代Core S系列處理器用戶進行微幅升級,基本上只要換處理器、主機板韌體更新,並且確定散熱、供電沒問題即可,因此依然可以吸引不少用戶升級。
不過,如果已經是使用第13代Core S系列處理器的話,其實就比較建議再等一下,預期在效能表現、功能性都會有明顯改進。
除了這幾款處理器,還有什麼選擇?
Intel在今年初其實針對主流市場需求推出第14代Core系列桌機處理器,其中強調運作時脈最高可達5.8GHz,並且將多執行緒效能提升37%,雖然比鎖定頂級效能的Core i9-14900K略低,但其實也能滿足多數遊戲使用需求。
尤其Core i9-14900處理器運算核心數量總計達24組,包含8組P Core性能核心、16組E Core高效核心,對應32道執行緒,而Core i7-14700處理器搭載總計達20組核心,其中包含8組P Core性能核心、12組E Core高效核心,對應28道執行緒,其實也都有一定運算效能表現。
至於其他規格部分,主流款第14代Core系列桌機處理器一樣相容Intel 600系列或700系列晶片組,並且支援Intel Laminar RH1或RM1散熱器配件,記憶體則對應DDR5-5600/DDR4-3200 MT/S規格,支援高達192GB容量配置,另外也支援Wi-Fi 6E與Wi-Fi 7,以及Intel Killer技術,同時也支援PCIe 5.0、PCIe 4.0,以及Thunderbolt 4。
因此,在基本運算效能都能滿足多數遊戲執行要求情況下,選擇主流款第14代Core系列桌機處理器,另外將預算放在顯示效能更高的顯示卡,其實也是不錯的選擇。
記憶體與M.2 SSD的選擇
在此次測試中,筆者使用的記憶體模組為金士頓Fury Renegade DDR5 RGB 32GB記憶體,主要標榜資料傳輸效率可達8000 MT/s,但實際上也能選擇美光旗下Crucial品牌記憶體,例如同樣可對應Intel XMP 3.0,最高資料傳輸速率可達5600 MT/s的Crucial DDR5 Pro。
甚至如果是使用較舊款、搭載DDR4記憶體插槽設計的主機板,美光也有推出DDR4規格版本,本身也附帶散熱片且符合JEDEC規範設計,不過最高資料傳輸速率則僅達3200 MT/s,同時僅對應Intel XMP 2.0,價格則比DDR5規格版本低一些,適合沿用既有主機板升級處理器,或是預算相對有限的情況。
不過,筆者還是認為若從日後升級角度來看,若已經準備購買新主機板組裝的話,不妨就直接升級為DDR5記憶體規格,之後再次升級依然可以繼續留用。除非目前升級是以先前使用的600、700系列晶片組主機板升級,那就可以考慮選擇使用DDR4記憶體。
至於在M.2 SSD選擇方面,筆者選擇使用Crucial T700 Pro,採用Phison E26控制晶片,並且配置單組4GB容量的LPDDR4記憶體快取,正反兩面則各自配置2顆美光B58R 232層設計的3D TLC NAND快閃記憶體,單顆容量為512GB,總計達2TB。
美光標榜Crucial T700 Pro存取速度均可達12400MB/s,不過實際在寫入表現部分會稍微掉一些。
而Crucial T700 Pro區分有無散熱片兩種版本,有整合散熱片版本在運作效率會明顯較好,但無散熱片版本亦可搭配主機板散熱片,或是搭配第三方業者推出散熱片使用,藉此對應更穩定運作表現。
除了美光提供產品,前身為Intel NAND記憶體業務、後來由SK海力士接手的Solidom所推出的P44 Pro,其實也是不錯選擇,雖然整體讀寫效能不若Crucial T700 Pro,但在連續寫入表現標榜不掉速,價格也相對較為親民。
更多Mashdigi.com報導:
《Monster Hunter Now》將釋出春季大型更新,台灣組隊遊玩、付費遊玩比例超乎製作團隊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