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症下藥!改善習慣性便秘

宿便為萬病之源,如果大便在大腸內待太久,毒素會被吸收;食物進入消化道,大約停留24~72小時:胃約2~4小時、小腸約7~9小時、大腸約12~14小時。60歲以上因為年紀大,腸胃蠕動慢,便祕者非常多。



慢性便祕包括因疾病而引起的「器官性便祕」(又稱為「症狀性便祕」),以及因腸功能低下所引起的「功能性便祕」(又稱為「習慣性便祕」)。後者可分為下列3種:


1弛緩型便祕

主要原因為大腸運動機能降低,此時大腸外觀鬆胖沒有活力,糞便通過腸道的時間增長。大多由於個人飲食習慣、排便習慣不當,還有纖維食物攝取不足、運動不足、壓力過大等所引起。屬於懶惰型便祕,只要運動就會好。

身體全身的運作,不是只靠心臟、腸子本身的作用,而是需要靠著運動去帶動,也才可以減輕身體臟器的負擔。人體其實有兩個心臟:心臟和全身肌肉;而全身肌肉最豐富的大腿尤其重要。運動量不足會導致全身循環不良,體溫降低、代謝作用緩慢,因此早晨睡醒時,手指、腳趾容易會有腫、酸、麻的感覺。

*解藥:多運動、多食用含纖維食物。


2痙攣型(抽筋)便祕

這類型便祕起因為大腸攣縮或蠕動亢進,導致腸內輸送與排便滯礙,多伴隨腹痛。近年來,許多大腸急躁症的病人都有慢性腹痛與排便異常,伴隨便祕及腹瀉的狀況;這些病人腸道感受力差,持續焦慮不安,對於外來壓力過度反應,也就是抗壓力較差。大腸看起來有粗有細,其收縮導致一下子便祕,一下子拉肚子,很難下藥。

*解藥:減輕壓力


3直腸型便祕

因糞便到達直腸,卻仍無法催促便意所引起。原因多半來自壓抑便意的習慣,或者濫用浣腸藥、瀉劑,導致與排便反射有關的神經障礙。

由於肛門的內擴約肌為平滑肌,由自律神經管轄,持續的緊張會導致便祕;肛門的外擴約肌為骨骼肌,可由意志控制。而過度壓抑便意,會導致擴約肌持續緊縮,不聽從於排便反應的使喚。此類型的直腸外觀會膨脹,如果一直在想排便時強忍住,便意會愈來愈不敏銳,導致直腸膨脹很大後才有想上廁所的感覺。如果這種便祕者常靠灌腸法促進排便,肛門會因此受損,甚至可能出現痔瘡,也會產生依賴性,往後更不易自然排便。

*解藥:1.適當運動;2.腹式呼吸;3.放鬆心情


整體來說,現代人最常發生的現象是痙攣性便祕;甚至有人壓力大、不運動再加上常忍住便意,成了這3種都有的混合便祕型態。便祕是萬病之源,會累積毒素,長期下來也可能引發大腸癌。


快樂保養腸子,有效預防便秘


1多吃纖維質:身體不能自行製造的物質是維生素及纖維素,而大便的成形則需要仰賴纖維素,有助於排出體內膽固醇及毒素。水溶性纖維的質地比較細,從水果、海帶、蒟蒻、菇類等都可以攝取到,對腸胃比較不會造成負擔;非水溶性纖維的質地較粗,多蘊含在糙米、麥麩、牛蒡、豆子表皮、各種青菜等。建議兩者纖維質都要攝取。


2喝水:最好「經常」但「少量」的喝水。建議不要一次喝大量的水,會導致身體不能好好地吸收和利用,還會促使體內的養分、礦物質等隨著水排出體外。


3橄欖油10c.c.或喝薄荷茶:橄欖油對直腸性便祕的人特別有效,若不趕直接飲用,也可加10c.c.橄欖油在果汁中,如香蕉汁、奇異果汁、柳丁汁或蘋果汁皆可;亦可使用橄欖油佐生菜沙拉。另外,煮薄荷茶來喝也是不錯的選擇。


4乳酸菌、寡糖:可增加體內好菌,減少壞菌。


5多補充維生素C:多吃水果,能攝取豐富的維生素C。


6鎂的瀉鹽:除非經常便祕,否則不建議使用。


【陳醫師小叮嚀】

.便祕的問題非常容易處理,只要平常多攝取纖維質、善加運用橄欖油或苦茶油料理食物並搭配食用、補充乳酸菌食品、喝薄荷茶及養成運動習慣,即可改善。


.很多慢性病的改善,仍要靠自己的謹慎與關注,醫師只是給予建議而已。勤加記錄病情、多用心收集相關報章雜誌資訊、增加醫療常識等,都是值得用心、做筆記和下功夫的事情;這些小動作能幫助你瞭解自己的身體,相信都是有幫助的。其實,歷史上很多醫療的新方法,例如威而鋼,其實都是由病人所發現的。


.當消化道暢通、排便順利,就能幫助身體減肥和排毒,體內自然不容易累積毒素。日常飲食中,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蔬菜、水果,纖維質就像體內掃帚,可以幫助打掃腸道、清除廢物。若便祕嚴重,也可以喝10c.c.橄欖油(最好採用第一道冷壓處理、適合直接食用的油),幫助潤腸。加上適度運動,有助於腸胃蠕動消化,並且搭配腹式呼吸,讓身心更放鬆。


文章出處:《排毒瑜伽》


【更多相關】

只要2週!專家教你淨化排毒


消脹氣、排宿便~15分鐘經絡瑜珈



哈佛醫師要告訴你的~養生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