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 FinTech》紐約華爾街Leich資本管理公司前執行⻑林豐盛:我們無法預測企業的成長,但可以預測比特幣的成長

「2016年11月14日芝加哥交易所公布比特幣參考匯率(BRR)和比特幣實時指數(BRTI),2017年才推出期貨,直到今年1月10日才推出第一檔比特幣的ETF,短短5個月已經吸引136.87億美金進場,上漲快60-70%,可見虛擬貨幣在未來是重要交換的貨幣。」紐約華爾街Leich資本管理公司前執行⻑林豐盛,在第八屆《Hit FinTech》金融科技產業高峰會中表示。

林豐盛在1995年到美國芝加哥交易所投入避險基金以及期貨管理基金時,老闆提醒他投入金融產業要記住三句話「從歷史中學習Learning from history 、從記憶中學習Learning from your memory 、從資料庫中學習Learning from a database」。

以S&P 500為例,作為全球第一個ETF,自1993年推出以來約30年,歷經重大股災事件如:1998年7月長期資本公司倒閉、2001年911事件、2003年伊拉克戰爭、2008年金融海嘯、2011年歐債危機,直到2018年中美貿易戰、2020年的Covid-19等,年化報酬率仍維持在6%-8%的水準。林豐盛表示,在股市正常發展期間,ETF是作為絕佳投資工具,但投資人也必須考量一旦再現如金融海嘯般的重大衝擊,ETF同樣難逃損失。

為什麼一般機構比較不投資ETF呢?林豐盛從全球五大再保險公司角度切入,他指出,香港或美國保險預定利率有4%-5%,保險公司將保單轉嫁到再保險公司可以取得2%左右利差,因此再保險公司本身就要承載7%-8%,所以6%-8%這樣的投資工具都是針對散戶投資,以現在利率來看,ETF屬於穩健選擇,但投資人不能忽視政治事件、特殊事件可能引發股災風險。

目前全球四大流通貨幣為美元、歐元、日圓與人民幣,林豐盛引述美國財政部金融辦公室統計數據說明,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發生時,全球四大貨幣供給為13兆8千億美金,從石油危機到亞洲金融風暴這20年間的四大貨幣供給為8兆到13兆,2000年4月為16兆2千億美金、2001年9月911事件是16兆7千億美金、2003年7月伊拉克戰爭來到20兆1千億美金、2008年金融海嘯來到32兆7千億美金,最重要的數據是2014年9月後金融海嘯來到52兆,意味著從2008年到2014年的量化寬鬆,全球就發行20兆美金的流通貨幣 (相當於新台幣600兆,根據我國中央銀行統計全國55家銀行總存款約為新台幣55兆),而2018年9月打中美貿易戰來到62兆9千億美金,到了2020年2月COVID-19來到了67兆5千億美金,在2023年4月COVID-19結束的時候,全球四大流通貨幣發行量為87兆2千億美金,也就是說短短三年的COVID-19又增加了20兆美金的發行量。

林豐盛表示,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大家都在印鈔票,2024年3月全球四大流通貨幣發行量將近87兆8千億美金,出現龐大游資,可以看到房價漲、股價漲,我們正面臨「高游資流通貨幣時代」。

全球游資過多,各國銀行也難以收回,但林豐盛看好這些游資不會在房市或股市,會來到虛擬貨幣。他表示,當美國主掌的美元作為全球化支付貨幣,美國絕對要執行中心化,一旦去中心化就難以掌控貨幣,因此為了掌控虛擬貨幣,必須建立與美元的對價關係,因此2016年11月14日芝加哥交易所公布比特幣參考匯率(BRR)和比特幣實時指數(BRTI),2017年才推出期貨,直到今年1月10日紐約交易所才推出第一檔比特幣的ETF,短短5個月已經吸引136.87億美金進場,上漲快60-70%,緊接著香港交易所也在今年4月30日推出比特幣ETF及以太幣ETF,即是嗅覺到虛擬貨幣ETF在未來的金融市場發展潛力無窮,如果全球三大金融中心都陸續推出虛擬貨幣ETF的產品,可預見,虛擬貨幣在全球未來絕對是重要交換的貨幣。

去年元月開始,矽谷華爾街、創投跟科技公司不斷將資金投入生成式AI,林豐盛認為,受惠於後疫情時代與中美貿易戰影響,目前可見NVIDIA或台積電的持續上漲,但新科技通常只有2-3年高度成長周期,AI投資浪潮會趨緩,如果今年美國總統換人時,AI熱潮會降溫,因此當大家投資AI時,美國華爾街都在布局中國市場,「哪裡有危機,就是哪裡進」。

最後,林豐盛分享,我們無法預測企業的成長,但可以預測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成長,因為成長來自我們的運用以及需求,時機都是稍縱即逝,「我這一輩子最重要的黃金的30年,都是投資在期貨市場,操作全球的農產品、原物料、重金屬、石油...等,看到都是實際物體,對於虛擬的抗拒性更重,但不要去抵抗投資這樣的趨勢,因為它跟生活做結合,只會越來越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