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也賣不動了,這家晶片製造巨頭遭砍單五成

全球消費電子市場的低迷和寒氣,傳遞到了全球最大晶片代工廠台積電身上。

這個月,台積電收到最多的,就是來自蘋果、高通、輝達、聯發科等客戶的砍單。媒體報導,聯發科砍單了20%,蘋果高端晶片A15、A16的砍單比例更是高達4~5成。面對客戶們的砍單,台積電甚至鼓勵員工休假、關閉4台EUV光刻機減少產量。

市場情況的確不樂觀:美國投行傑富瑞發佈的最新研報稱,iPhone 14並未挽救市場頹勢,上週iPhone在華銷量大跌27%,這也是iPhone連續三週持續低迷;第三季度三星、小米全球出貨量同比下降8%,OPPO、vivo更出現超20%的跌幅,榮耀在中國市場的出貨量亦下跌17%……

所以,儘管台積電對外公佈了創紀錄的季度利潤增長,但市場並不買賬。截至2022年11月1日收盤,台積電股價為61.58美元/股,市值較高位跌去一大半。今年年初,台積電股價曾一度超142美元/股,市值超過了7200多億美元,入圍全球前十大市值公司,媲美輝達。

台積電管理層還在財報電話會上表示了對未來的擔憂:2023年整個半導體行業可能會下滑,“台積電也不能倖免”。公司收緊了今年的資本支出,下調約10%,維持在360億美元。三個月前,台積電剛表示2022年的資本支出更接近400億至440億美元範圍的底端。

上週,台積電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魏哲家罕見地在內部信中感謝員工過去3年的辛勞,並鼓勵員工多與家人相處,休假充電後再繼續努力。雖然未進行裁員,這封內部信依舊被解讀為寒氣刮到了台積電頭上。

其他半導體公司同樣在這趟顛簸的過山車上。

英特爾第三季度財報顯示,英特爾第三季度營收為153.38億美元,同比下降20%,淨利潤10.19億美元,同比下降85%;三星電子預計,第三季度的營業利潤將比去年同期下降近三分之一;輝達公佈的第二季度收益出現了驚人的51%的下滑;AMD將第三季度營收下調11億美元。

國內的IC創業公司也不好過。雖然此前有投資人預估,高估值下的晶片行業終將迎來洗牌期,但壞消息來得更早。IC晶片創業公司諾領科技,在完成B輪2億元融資、拖欠員工兩個月工資後,宣告破產倒閉;ARM CPU初創公司啟靈芯科技也破產停止營運。

半導體行業從業者王佳告訴《中國企業家》:“晶片前兩年有多火熱?可以說是烈火烹油。但現在呢?集體過冬。”

不過,無論是從台積電的收入增長,還是利潤增長來看,僅僅消費疲軟或許不足以解釋投資者的擔憂和其“過冬”背後的深意。

01 告別短暫“瘋狂”

很難說出產業的拐點在什麼時候到來,但要總結這一年半導體行業複雜的發展,英特爾CEO帕特·基爾辛格(Pat Gelsinger)用的“dramatic”(戲劇化)一詞毫不為過。

一年半前,由於供應鏈中斷,以及區塊鏈行業發展,高盛估計全球多達169個行業受到了缺芯影響。無論是車規級晶片抑或是輝達的顯示卡,價格都水漲船高。其中,一塊輝達RTX3090顯示卡被炒到了高達2.5萬元。

受困於晶片,甚至曾有汽車晶片企業主動提出加價兩成,就是為了讓台積電增加汽車晶片產能。此後,台積電多次給晶片設計企業發漲價函,毛利一路走高。2023年1月起,台積電將再次全面調漲代工價格,漲幅為6%。

但現在,台積電接到的不再是蜂擁而至的訂單,而是砍單。

10月31日,來自供應鏈的消息,半導體庫存滿倉亂象加劇,砍單風暴已蔓延至晶圓代工廠,龍頭台積電也守不住。第三季度起,前十大客戶陸續砍單,尤其是聯發科、輝達及AMD減單幅度/延後拉貨力道更是超乎預期。

魏家哲在台積電財報電話會上表示,與前三年同期相比,公司的部分產能在第四季度不會得到充分利用。近幾個月來,智慧型手機和個人電腦銷量下滑,市場疲軟,客戶產品計畫延遲。他預估,台積電的產能在今年第四季度及明年上半年都將受到影響。

全球最大的晶片製造商收縮“過冬”,無疑釋放了一個訊號:短暫的瘋狂增長早已結束,下行週期正在繼續。

一名投資人向《中國企業家》分析,晶片本來就是一個週期性行業,本身就會經歷從缺芯到產能過剩這一過程,而消費電子疫情期間帶來的需求已經被提前透支。

聯發科首席執行官蔡力行也在說明會上表示了類似觀點:近幾個月高通脹影響消費信心,總體經濟的挑戰增加了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導致晶片需求下降。

英國半導體市場研究公司未來地平線(Future Horizons)甚至預測,半導體行業正走向自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以來最大的衰退,也是晶片製造歷史上最大的衰退之一。

但並非所有人都同意這樣“悲觀”的觀點。

帕特·基爾辛格預估,十年間,晶片產業將增長近一倍。如今產值大約在6000億美元左右,十年後,這個數字將在1.1萬億美元。所以,從根本上說,晶片產業依舊是一個長期的增長週期。不過,在長週期中,也有一些小週期。

“你已經看到了全球供應鏈經濟第一次放緩。不過,這只是其中的一個週期,是在行業將在十年翻一番的背景下。即便我們必須進行短期調整和價格變動,但我們必須繼續進行長期的工廠建設。”帕特·基爾辛格說。英特爾預計,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會持續至2023年,英特爾計畫在2023年削減30億美元,並直到2025年前削減多達100億美元的成本。

國內晶片巨頭中芯國際管理層同樣預測,這一輪週期調整至少要持續到明年上半年。但可以確定的是,積體電路行業需求增長和全球區域化趨勢不變,雖短期有調整以及面臨國際問題的不確定性,但堅持本土製造的長期邏輯不變。

02 週期外的困境

事實上,在晶片廠商集體糟糕的業績中,台積電財報增長實屬亮眼。

第三季度,台積電合併營收為6131.4億元新台幣,同比增長47.9%;淨利潤2808.7億元新台幣,同比增長79.7%;每股攤薄收益為10.83元新台幣,同比增長79.8%;毛利率為60.4%,營業利潤率為50.6%,淨利潤率為45.8%。

如此好的業績背後,台積電的股價卻迎來兩年來的低點。一位投資人對《中國企業家》表示,投資者真正擔心的不僅是疲軟的消費,更多的是在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的限制中,捲入其中的台積電所面臨的不確定前景。

當地時間10月7日,美國出台一系列新規,禁止將使用美國裝置製造的某些晶片銷售給中國。此外,美國政府還將31家中國公司、研究機構和其他團體列入所謂“未經核實的名單”,限制它們獲得某些受監管的美國半導體技術的能力。

在台積電的收入構成中,超70%來自於北美客戶,來自中國大陸的收入僅佔8%,其客戶例如輝達如果受到禁令影響,最終結果也將傳導至台積電。

不過,對於台積電來說,美國的禁售新規影響的是其業績是否還能保證增長,但對國內的某些晶片公司來說,卻關乎他們的生死存亡。

“美國的禁令,意味著國產GPU、CPU、AI這些需要先進製程的晶片,可能無法去台積電流片。但中芯國際暫時無法提供如此先進製程,這些晶片的發展將受到不小的影響。”上述投資人分析,“美國的目的,就是鎖死中國的先進製程,比如邏輯的14nm、DRAM的18nm,保持中美之間的差距。”

“你現在所看到的政策,基本上是維持或擴大中國實力和美國或歐洲實力之間的差距。”帕特·基爾辛格在談及美國晶片法案時也坦誠地表示。

王佳所在公司也依靠台積電進行代工,她表示,目前晶片量產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因為並不需要特別先進的製程,真正受影響的是高端的AI晶片。10月23日,有消息稱,台積電已暫停為國內一家GPU晶片創業公司生產先進硅片,以確保符合美國法規。

魏哲家也在財報電話會上表示,新規定的目標指向人工智慧和超級電腦等非常高端的應用供應,“因此,我們的初步評估是,對台積電的影響是有限且可控的”。當被問及與中國大陸的長期戰略時,魏哲家說,公司將在“遵守所有規章制度”的情況下繼續為“全球所有客戶”服務。

一直以來,中國晶片的創業邏輯是從低端替代開始,逐步往上,前兩年在供應鏈可控的大背景中,一批從美國歸來的華人工程師開始嘗試突破高端,打破壟斷。

後摩智能CEO吳強認為,新一輪晶片創業熱潮與2016年時已有所不同,“是一種高技術含量又很複雜的智能計算晶片熱潮,是在2015、2016年之前中國人不太敢碰的領域,是被英特爾、AMD等巨頭掌控的領域。”

2018年,受晶片受制於人及政策帶動,國內晶片領域創業達到高峰,超200家晶片創業企業成立。但消失的企業也越來越多。企查查資料顯示,2018~2021年,中國吊銷、註銷晶片相關企業分別為715家、1294家、1397家、3420家。2022年前8個月內,這個數字更是高達3470家。

與此同時,資本也在降火。IT橘子的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晶片半導體行業獲得資本融資686起,獲得投融資金額2013.74億元;2022年上半年,中國晶片半導體行業獲得資本融資318起,獲得的投融資金額僅有797.46億元,大幅下降。

Gartner最新預測顯示,2022年全球半導體收入預計增長7.4%,遠低於2021年的26.3%,2023年,半導體市場的總收入將下降2.5%。面對低迷的市場,中國2000多家晶片設計企業之間,一輪殘酷的廝殺已不可避免,晶片創業公司的生存狀況將變得更艱難。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中國企業家雜誌”(ID:iceo-com-cn),作者:劉哲銘,編輯:李薇,36氪經授權發佈。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