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cart調升IPO價格!創辦人33歲成億萬富翁,回顧他在失敗20次後的四個領悟

Instacart調高IPO目標價即將上市

新創生鮮雜貨配送平台Instacart即將掛牌上市!根據CNBC、華爾街日報等外媒報導,Instacart將以股份代號「CART」於9月19日在美掛牌上,IPO定價為30美元,以完全稀釋股數計算,估值最高達99億美元。

先前Instacart原本將IPO目標價區間設定在26至28美元,不過,搭上英國半導體大廠Arm上市首日股價飆漲,Instacart順勢調高IPO價格區間,上修為28至30美元,共計將發售2,200萬股股票。

Instacart成立於2012年,於2022年Q2開始即轉盈。其創辦人Apoorva Mehta在33歲那年成為億萬富翁,事實上他也歷經無數次創業失敗,在這些經歷中學到了哪些事?以下為2020年報導。

2020年6月中旬,美國《富比士》商業雜誌報導,現年33歲的Instacart創辦人兼執行長Apoorva Mehta正式成為億萬富翁。

Mehta在2012年從雜貨快遞業起家,曾入選富比士「30位30歲以下菁英榜」,2020年在新冠肺炎(COVID-19;武漢肺炎)流行之際,研究銀行Cowen Inc.指出,Instacart成為美加地區民眾生活雜貨類消費,在沃爾瑪、亞馬遜之後的第三個選擇。

能以新創之姿,與線上及實體零售巨頭並列消費者購物偏好名單,Mehta在2014年於Y Combinator演講時,曾提到他人生不同階段學到的課題。歸納可分三個階段:

Instacart.jpg 圖/Melies The Bunny Via Flickr
Instacart.jpg 圖/Melies The Bunny Via Flickr

延伸閱讀:抽不出時間買菜就靠它了!Instacart的生鮮代買服務讓亞馬遜很緊張

課堂一:走向創業之路

卸下亞馬遜工程師身份,走出舒適圈

Instacart是一家勞務提供商,讓消費者可以享受「在線上下單,採買者代為去雜貨店購物,並配送到家」服務的公司,其服務範圍已從舊金山擴及超過5,500個城市和北美地區約30,000間商店。

創辦人Mehta出生於印度、在加拿大長大,就讀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電機工程學系,是一個對科技運作富有好奇心的人。

畢業後,曾在黑莓和高通兩間公司擔任設計工程師,也待過鋼鐵廠,希望能藉由不同工作找出自己熱愛的事物;之後,他則搬到西雅圖,成為亞馬遜的供應鏈工程師,協助開發能將包裹從亞馬遜倉庫運送到客戶家門口的配送系統。

限編輯使用_Amazon亞馬遜_Ioan Panaite_shutterstock_10808293 圖/Ioan Panaite via shutterstock
限編輯使用_Amazon亞馬遜_Ioan Panaite_shutterstock_10808293 圖/Ioan Panaite via shutterstock

在業界闖蕩的這幾年,他學到兩件事,一是他喜歡開發軟體,二是他樂於接受挑戰,但在亞馬遜工作兩年後,他逐漸找不到鬥志,也沒有歸屬感。2010年,Mehta決定從亞馬遜辭職,搬離西雅圖,落腳於舊金山,並開啟全新的人生挑戰—— 成為一個企業家

課堂二:如何面對失敗

擁有滿腔熱血,卻換來20次創業失敗時怎麼辦?

在接下來的兩年裡,Mehta嘗試將畢生所學付諸實踐,例如食物團購優惠券、替社交遊戲公司建立廣告網絡,甚至花一整年的時間打造一款律師專用的社群軟體。

即使對這些產業一無所知,但他仍投入精力去鑽研,因為他喜歡讓自己處於「 勇於學習新知,並解決未知問題 」的狀態。

shutterstock_244451959_reading.jpg 圖/file404 via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_244451959_reading.jpg 圖/file404 via shutterstock

在Instacart誕生前,Mehta至少創辦了20家公司,但卻沒有任何一次的創業成功、受到大眾喜愛。慶幸的是,這些失敗不但沒有擊倒他,反而讓他學了一課。

Mehta在2014年受邀回孵化器Y Combinator演講時,也以自己的經驗為例,提醒大家「 創業不止是創造一家新的公司而已,而是要能解決你非常在意的問題 」。

以律師社群軟體為例,他坦言:「我回家後根本不會使用它,因為我當時不在乎律師這個行業,更不關心律師的日常工作,所以我並不是找不到可行的創業,而是我對我的產品一點也不關心。」

課堂三:驗證創業思維

從自身生活經驗中選題,釐清概念再出發

用「 解決自己真正關心的問題 」這個概念去思考後,Mehta從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下手,並梳理出幾個特點,包括「住在舊金山,但沒有自用車」、「喜歡下廚,但家隔壁的雜貨店買不到他要的商品」。他認為在多數商品都能透過線上購物方式獲得的年代,「每週都要去雜貨店購物」的行為,顯得非常過時。

因此,他想到可以編寫一個「按需求配送雜貨」的App。為督促自己,Mehta甚至要求自己在App還沒完成前,都不要踏入雜貨店。

Instacart 圖/截圖自Instacart臉書
Instacart 圖/截圖自Instacart臉書

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一個不是十分完美,但已可使用的App誕生,他自己測試下訂雜貨店商品,然後把商品運送給自己,也使他成為該App上的第一個消費者和採買兼運送者,而這款App最後也成為用戶使用的線上下訂平台。

2012年參加Y Combinator時,Mehta更利用這款自己編寫的App,送了六箱啤酒給在場的其他創業夥伴,並得到Y Combinator的投資,更在隔年入選富比士「30位30歲以下菁英榜」。

但在Instacart開始營運後,因還未聘請採買兼運送者,時常面臨人手不足的窘境,所以沒有車的Mehta也自己搭乘Uber,幫用戶運送下訂的商品。

課堂四:迎接各種挑戰

在雜貨快遞領域靈活應對、找到立足點

雖然線上下訂雜貨再運送到家,並非新穎的想法,Webvan這家在1996年創立的線上零售商,在20年前就已發想出這個經營模式,但Mehta並未因此退縮,他反而對自己的創業理念更加有信心,因為他認為「 一家成功的公司除了要有具創意性的理念,也需要時間的證明 」。

譬如Uber和Lyft就是用時間向世人展示它們的創業勝利,而Webvan則是未能通過時間考驗,在創立三年後就淪為破產。

Uber_shutterstock_1489253882拷貝.jpg 圖/Shutterstock
Uber_shutterstock_1489253882拷貝.jpg 圖/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疫情反而是強心針!外送、自駕技術遍地開花,掀起IPO狂潮,矽谷要復活了嗎?

不過,Instacart雖能和Whole Foods、Target和Safeway這類大型賣場結為商業夥伴,但公司的經營也並非一帆風順。2015年Instacart因誤把負責購物和運送雜貨的工作者歸納為獨立承包商,而捲入一場集體訴訟風波,最後是讓這群勞務提供者以兼職者身份聘僱,享工作保險才結束這場官司。

2019年Instacart增加取件服務,讓採買者可以順道逛實體商店,並領取事先預訂且已包裝好的商品。2020年4月因應新冠肺炎疫情,Instacart也推出處方箋送藥快遞服務,協助將近200家的Costco配送藥品;同年6月的新一輪募資中,更獲得2.25億美元的投資,公司總市值從7.9億美元提高至13.7億美元,並陸續增加新的零售商合作夥伴,如Walmart、7-Eleven、Sephora。

Instacart 圖/截圖自Instacart臉書
Instacart 圖/截圖自Instacart臉書

我們常說科技之所以能夠不斷推陳出新,是來自於人性的需求;創業的成功與否也看重它能解決多少當代人的煩惱,更重要的是,能否增加生活的便利性。

Mehta在歷經20次的失敗後,以Instacart一掃從前創業陰霾,不僅成功挑戰自我,在面對疫情危機時,也能彈性調整經營策略,在競爭激烈的線上雜貨業,取得一席之地。

資料來源:CNBCWikipediaTechCrunchForbesQuartz24/7 Wall St.
責任編輯:文潔琳、錢玉紘

更多報導
疫情反而是強心針!外送、自駕技術遍地開花,掀起IPO狂潮,矽谷要復活了嗎?
抽不出時間買菜就靠它了!Instacart的生鮮代買服務讓亞馬遜很緊張
美科技圈最新幫派勢力「特斯拉幫」,馬斯克的5個弟兄們將如何撼動電動車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