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op風光背後的環境代價:偶像小卡帶動實體專輯銷量,塑膠消耗竟重達179頭大象引發抨擊

文:沈庭慈

1998年,時任總統金大中(김대중)推動多項政策鼓勵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試圖以文化立國的方式重振遭受亞洲金融風暴重創的韓國。

隨著網際網路的推波助瀾,除了電影、戲劇等面向深受世界歡迎之外,眾多偶像團體也逐漸透過中毒性的歌曲與觀賞性高的舞蹈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累積出大量喜愛K-pop的粉絲。

不少粉絲會透過觀賞偶像團體的MV、增加音源播放量、購買專輯、觀賞演唱會等方式支持所喜愛的偶像團體,其中「購買專輯」的追星模式卻意外延伸出對環境的衝擊,使得部分人士對此提出質疑。

本文針對此現象將區分成3個段落進行探討,文章首先簡介針對韓國偶像團體的追星文化演變歷程後再結合理論探討粉絲群體的行為模式,第二部分將以韓國知名娛樂公司HYBE娛樂作為個案討論資本方在面對環境議題時有何作法。

最後,文章將整合上述內容提出能夠顧及環境議題的新追星模式,並期待此模式能受到產業鏈參與者的青睞。

K-pop產業中專輯劇本的演變

韓國偶像團體從1990年代開始發展至今已快30個年頭,根據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KOCCA)發布的〈韓流白皮書〉可以將其分為一、二、三及四代,每一代粉絲群體的追星模式也略有不同。

具體而言,由於當時利用網路聆聽音樂的方式尚未盛行,因此一代團的粉絲購買專輯的根本原因是要「聽音樂」,這便使得一代團的專輯銷量普遍不會太差,甚至熱門偶像如H.O.T.、S.E.S.出新專輯就能達到百萬銷量的創舉。

二代團開始串流媒體逐漸興盛、唱片市場逐漸衰退,粉絲改以串流平台聆聽音樂、購買專輯的主因也逐漸變為「收藏」,使得二代團的專輯銷售量相較於一代團時期可謂大幅下降,不少熱門團體新專輯的首周銷量若是有10萬張便是很驚人的表現了。

照此趨勢來看,三、四代的專輯銷售量應該是要呈現持續下跌的狀態,然而事實上卻並非如此。近年來各團體的專輯銷量可謂水漲船高,人氣較高團體的專輯銷量光是在預售階段就可衝破百萬門檻。那麼造就此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

原來,三、四代粉絲購買專輯的根本原因不在於作為聆聽用途也不在於收藏,而在於收集不同版本的小卡與抽取參與簽售會的機會。

所謂的小卡指的是官方印製的偶像自拍照,經紀公司會在專輯內隨機放入一張小卡,因此如果該偶像團體人數較多,粉絲成功抽到自己喜歡成員的小卡的機率也就越小。

不僅不同版本的專輯中只會出現該版本的小卡,甚至不同的銷售通路也會推出限定的「特典卡」,使不少粉絲會為了收集喜歡成員所有版本的小卡而大量購入專輯。

至於簽售會則是一個粉絲能與偶像近距離接觸的正式管道,經紀公司將以「抽取」的方式決定數量有限的參加名額。

其中抽取資格則以是否購買簽售專為準,且一張專輯代表一次抽取機會,換言之粉絲購買越多簽售專其成功參與簽售會的機率也就越大。

疫情時期為因應隔離政策經紀公司更發展出不受地理位置影響的線上簽售(即視訊),資本方甚至推出數量有限的「簽售小卡」使得專輯銷量以疫情時期為分水嶺,在此之後無上限的衝高。

小卡文化對環境的衝擊

由於並不是所有粉絲都對蒐集小卡有強烈的渴望,因此乍看之下當代K-pop粉絲大量購買專輯的過度消費行為是市場自由運行且極為個人歸因的結果,但若從Treadmill of Production的角度進行思考則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Treadmill of Production譯為「生產跑步機」或「生產的苦力磨坊」,說明企業在追求經濟成長和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反而會擠壓到環境的發展、造成對自然資源甚至於勞力的剝削,單位所得利潤卻不如以往豐厚,及邊際效應遞減。

近代專輯銷量暴漲的主要原因—版本眾多且數量有限的小卡其實就是資本方為了在同業間保持競爭優勢,同時試圖增加公司收益而為粉絲創造出的需求。

不過這個追星族之間的特有的文化為何會多次登上韓國論壇theqoo的熱門討論、映入大眾眼簾呢?答案是伴隨小卡而來的「專輯棄置」與「過度包裝」兩個環境問題。

製作專輯所需耗費的資源眾多,以塑膠為例,韓國國會議員禹元植(우원식)曾引用韓國環境部資料指出,韓國2022年使用了801.5噸塑膠製作實體專輯,與2016年的製作專輯的塑膠用量相比暴增至少14倍。

不過HYBE娛樂在該年度的永續管理報告中,表明他們該年度的在專輯與包裝上所使用的塑膠就高達894.6噸(一頭大象平均重量為5噸,故該年的塑膠產量重量相當於179頭大象),因此媒體《The Korea Times》推斷韓國整體的專輯塑膠用量應大於環境部所提供的數據。

光是塑膠的用量就如此驚為天人,更遑論專輯中佔比最大的材料紙張的消耗量。

誠如上述,當代粉絲大量購買專輯的主要原因是為了獲得「小卡」或是「簽售機會」,造成的結果是專輯內耗費大量資源做成的其他配置如CD、寫真本、海報等都如同包裝紙一般被丟棄。

在丟棄專輯時,如果有將其依照各種材質分類回收倒也沒甚麼不妥,然而一次性丟棄大量專輯時很少有粉絲能落實回收,更多的是捐到完全不需要這些專輯的福祉機構形成以捐贈之名行丟棄垃圾之實,使福祉機構需要自行從營運資金中撥款處理這些專輯造成困擾,部分粉絲甚至會直接將專輯棄置在街頭,引起社會譁然。

此外,粉絲之間有小卡買賣/交換的行為,會使用紙板、卡套、泡泡紙、紙盒等多種物品包裝小卡,避免其在運送過程中受到任何損傷,不過這樣為了保護一張撲克牌大小的紙片而耗費多項資源的行為是否合理或許需要進行審慎評估。

HYBE娛樂如何回應永續發展?

有賴於大眾對專輯消耗資源議題的關注以及永續發展概念漸成主流,韓國知名的HYBE娛樂於2022年的發布的永續發展報告表明,未來的專輯將採用環境友善的材質進行製作。

這些環境友善材質包含使用經過FSC(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的環保紙、使用大豆油墨進行印刷、採用可被生物分解的塑膠、推行水溶性小卡並且推出沒有實體CD的數位專輯。

這些措施看似對維護環境做出了一定貢獻,但掀開永續發展的面紗後迎來的真相又是甚麼呢?是HYBE娛樂正走向漂綠的道路上。在了解筆者這麼說之前要先簡單說明甚麼是「漂綠」。

漂綠說明企業或政府的行為對環境造成實質傷害,但卻以環保之名進行,營造出組織行為是為了達成永續發展的假象,其定義通常是引用加拿大環保研究機構TerraChoice所提出的「漂綠七宗罪」 (The Seven Sins of Greenwashing)做為檢視漂綠行為的指標,包含隱瞞事實、無憑無據、含糊不清、偽造標籤、文不對題、兩害相取其輕、謊言欺瞞。

嚴格定義上的漂綠應符合上述7項指標,而HYBE娛樂目前較明確符合的指標僅有含糊不清、兩害相取其輕,因此筆者認為HYBE娛樂是走向漂綠而非正在漂綠。

HYBE娛樂是如何含糊不清跟兩害取其輕的呢?

首先是在專輯材質的部分,FSC認證的環保紙分為FSC 100%(產品所使用的木原料皆來自FSC驗證的森林)、FSC Recycled(產品使用回收材料製成,但回收材料的原產定不一定來自FSC認證的森林)、FSC Mix(產品材料來源不同,在相關標準監管下會避免使用不可接受的來源)三種。

由於FSC Recycled與FSC Mix的原料來源不明確,因此使用這個認證時需以百分比與信用聲明的方式顯示其含金量。然而使用FSC Mix這個認證標籤的HYBE娛樂,卻未在其永續報告書中,提出產品的百分比與信用聲明為何是第一次的含糊不清。

第二次的含糊不清則體現在印刷油墨的部分,大豆油墨相較於傳統油墨的優點有減少化石燃料消耗、減少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排放、具備生物降解性方便後續汙染等等。

不過根據美國大豆協會(American Soybean Association)的規定,只要油墨中的成分含有20%的大豆,即可稱為大豆油墨,而HYBE娛樂並未在其永續報告書中表明所用油墨的成分表,有使用最低門檻獲得環保頭銜之嫌。

除此之外,HYBE娛樂於2024年初說明為響應環保未來將推出水溶性小卡,換言之將來若將小卡放置在較為潮濕的環境中,或讓小卡接觸到水就會造成損壞,這樣看似環保的方案實際上不過是本末倒置。

在永續層面上造成熱議的是取走小卡後被任意棄置的大量專輯,在小卡並未從專輯中獨立出來販售的情況下將小卡材質更改為不易保存的做法,反倒可能進一步增加專輯的買氣。

可以想像在政府未出面規範且此操作的交互作用下,未來專輯未經合理程序被隨意棄置於街頭情況將日益嚴重的畫面。

顧及環境下的新追星模式

整體而言,在專輯實用度不高的時代下,資本方為了賺取更多利益而將小卡與專輯綑綁、推出多種版本專輯的作法對資源造成了浪費。儘管有些理想主義,筆者認為若要落實永續資本方除了更換專輯材質也應進行下列幾點:

取消專輯中隨機小卡制度:在專輯中放入所有成員的小卡,或是維持一專一張卡但在專輯外層標示小卡成員。

將小卡包與簽售資格進行綑綁:相對於現在將小卡、簽售資格與專輯綑綁在一起販售的模式,若指綑綁小卡與簽售資格是較能減少資源浪費,同時不影響粉絲追星體驗的作法。

單獨販賣小卡包。

大力推行數位專輯。

以上幾點都可減少粉絲購入大量用不到的實體專輯,而造成的資源浪費問題,且韓國娛樂公司中也已經有領頭羊取消隨機小卡的制度,期待不久之後這些制度能成為產業共識,降低對環境的衝擊。

延伸閱讀
面對川普勝選「威脅」,賴清德需要一個向藍白國會妥協的「B計畫」
為什麼柯文哲怪事特別多?他的邏輯是其他人往往動機不純,只有自己立意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