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放棄遊戲直播,都怪元宇宙太燒錢?

無邊界擴張此前無疑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常態,但事實上大洋彼岸的美國市場也是如此。幾乎所有網際網路廠商都將”廣撒網,多斂魚”奉為了企業發展壯大的圭臬,並且在這一過程中也確實誕生了不少成功的產品,比如微信,但更多的新業務則由於達不到預期而被關閉。日前,Meta方面就宣佈旗下遊戲直播業務Facebook Gaming即將停止營運。

Facebook Gaming方面提醒使用者,自10月28日開始,該應用將不再支援iOS和Android平台,但官方並未提供任何關於關閉這一平台的原因。事實上,Meta是繼微軟Mixer後,第二家宣佈放棄遊戲直播業務的海外巨頭,而此時距離Facebook Gaming上線也僅僅只過去了兩年時間。

2020年春天,Meta推出Facebook Gaming遊戲直播平台。彼時Meta方面曾自信滿滿地表示,Meta旗下有超過25億的月活使用者,其中7億都對遊戲很感興趣,而這款應用主要是針對玩家觀看及發現遊戲而設計。時任Facebook移動應用負責人曾表示,“這是一種娛樂方式,它不僅是一種被動的消費方式,更是一種互動的娛樂,將人們聚集在一起”。

而Facebook Gaming也有著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在上線一年後,該平台開屏的直播頻道數量超過40萬、遊戲超過11000款、並擁有60萬個群組、月活使用者數達2.3億人。但遺憾的是,海外遊戲直播市場環境的現狀卻超出了Meta的預料。在疫情期間,玩遊戲的人大幅增加,這是Meta乃至微軟進入遊戲直播賽道的基礎,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儘管疫情依然在肆虐,但居家隔離卻未能長期持續下去。

短暫的居家隔離,讓微軟和Meta寄希望的大量輕度遊戲使用者轉化為遊戲直播觀眾這個打算落了空。事實上,在海外遊戲直播賽道迎來衰退的背景下,使用者規模更小的Facebook Gaming被淘汰也是必然。根據第三方市場調研機構的統計資料顯示,去年Twitch、Youtube Gaming和Facebook Gaming的觀看時長已明顯下降,到了今年4月至6月間,觀眾在上述三個平台上觀看的時間為73.6億小時,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8.1%。

在Twitch、Youtube Gaming和Facebook Gaming這三家中,Twitch幾乎佔據了市場壟斷地位,擁有高達76.7%的市場份額,Youtube Gaming以13.1%的份額緊隨其後,而Facebook Gaming則僅有10.2%。根據上述報告中的說法,儘管Meta方面試圖努力增加創作者,但Facebook Gaming卻遭受了更大的挫折,使用者觀看的小時數比一年前下降了高達51%,而主播的直播時長則更是下降了62%。

繼Meta方面去年宣佈全面進軍元宇宙,並為這一業務投入上百億美元的情況下,Facebook Gaming被放棄也就理所當然了。但更為重要的原因,是Meta做遊戲直播更遠期的目標在2022年也受到了更多質疑。彼時,海外的四大直播平台twitch、Youtube Gaming、Facebook Gaming和Mixer背後,分別站著的是亞馬遜、Google、Facebook和微軟。

這四家市值數千億美元的巨頭可能誰都看不上遊戲直播這個小盤子,他們其實想要的是遊戲直播這條管道,並且最終指向的是一個比遊戲直播龐大數十倍的市場——雲遊戲。在兩三年前,從微軟、索尼、任天堂、騰訊等遊戲巨頭,到亞馬遜、Google、Facebook等網際網路公司,幾乎各家都在佈局,並將雲遊戲視為次世代的希望。其中,Google有Stadia、微軟有xCloud、亞馬遜有Project Tempo,Meta則有Facebook雲遊戲。

關於遊戲直播與雲遊戲的聯動,Google其實已經在2019年GDC的Stadia發佈會上給出了答案。玩家可以通過YouTube觀看遊戲視訊、然後直接點選並遊玩相應遊戲,並且觀看遊戲直播時,還可以申請加入直播中主播正進行的戰局,或是順著主播的存檔繼續玩。對於遊戲行業而言,獲取新使用者幾乎是一個永恆的難題,而將遊戲直播與雲遊戲結合在一起後,新玩家的體驗門檻則將會無限降低。

然而遺憾的是,雲遊戲的技術進步遠遜於各廠商的預期。如今,GoogleStadia儼然距離關停不遠,亞馬遜和Meta的雲遊戲業務也很久沒有消息傳出,唯有微軟的雲遊戲業務借助XGP有著一定的發展。既然技術限制已經讓雲遊戲無法達到預期,自然也就連帶著遊戲直播這一成本不低、盈利不高的商業模式,受到了冷落。

當Meta方面選擇了看上去更高大上的元宇宙,並且核心的廣告業務承壓時,遊戲直播這一無論是短期變現能力、還是長遠戰略價值都不那麼高的業務,豈有不被放棄之理。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三易生活”(ID:IT-3eLife),作者:三易菌,36氪經授權發佈。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