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ye上市,ArgoAI倒閉,自動駕駛得賺錢

最近,Mobileye上市成了自動駕駛領域最熱門的話題。

Tech對角線觀察上市前後的傳播資訊,發現有兩個有意思的地方:

一個是,估值一出,縮水三分之二,立馬有不少人擴展解讀為整個自動駕駛行業都不行了;另一個則是,估值雖不及預期,但Mobileye上市首日收漲38%,創下美國大型IPO年度最佳首日表現,最後市值達230億美元。

兩個看似矛盾的現象,如何解釋?彭博資訊高級分析師Mandeep Singh表示,Mobileye上市首日的亮眼表現證實了投資者對Mobileye在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市場增長前景的興趣。

除此之外,我們參考昨天的另一個新聞:L4自動駕駛明星獨角獸ArgoAI突然官宣倒閉。為什麼倒閉呢?福特CEO吉姆·法利表示,停止L4方向的投入,停止ArgoAI的投入,要集中力量搞當前就能量產落地的ADAS。

如何理解?難道自動駕駛真不行了?事實是並非如此。

無論是Mobileye上市前後的表現,還是ArgoAI倒閉,同屬自動駕駛,兩條道路卻在同一天駛向不同方向,只說明了一個問題:對於市場來說,遠期增長不那麼可信時,近期盈利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01 估值驟降三分之二,為什麼?

上週, Mobileye 估計其 IPO 的股價將在 18 至 20 美元之間,價值達到 143 億至 159 億美元。

值得關注的是,這一價格遠低於英特爾一年前首次宣佈計畫將 Mobileye 上市時尋求的 500 億美元價格,不到預期的三分之一。 更為巧合的是,這個數字與英特爾在 2017 年以 153 億美元現金收購 Mobileye 的金額大致相同。

估值大幅下降主要來自於兩方面:一方面是新上市市場的低迷,科技IPO 市場面臨近二十年來最嚴重的乾旱。根據 Refinitiv 的資料,今年美股科技IPO已經籌集了5.07億美元,這是自 2000 年以來通過上市籌集的最低金額。

另一方面則是Mobileye在輔助駕駛上實力突出,但國內車企更追求的更高等級自動駕駛方面,無論是晶片的算力,還是能夠提供給車企的自動駕駛演算法上面,Mobileye尚未滿足需求。並且,Mobileye採用的是封閉式演算法,這種生態也無法滿足車企對差異化的需求。

英特爾CEO帕特 ・ 基辛格在回答市場環境相當艱難,為何選擇 IPO 時表示,之所以 IPO 並不是為了融資,更多是為了進入市場。

言下之意,隱憂已現。

Mobileye 的主打產品 EyeQ 晶片自 2007 年問世以來,其總銷量已經突破 1 億片。由於產品和演算法上的優勢,Mobileye的的客戶一度包攬BBA等傳統車企,以及特斯拉、蔚來和理想等新能源車企。

但自從2016年特斯拉中斷合作改用自研晶片之外,連最早期最忠誠的客戶寶馬也開始與高通合作,在2025年推出全新一代電動車。

根據招股書中披露,2021年全年78%營收來自8家主機廠,主要通過Tier 1供貨,比如采埃孚、法雷奧、安波福。

Mobileye 招股書顯示,中國是Mobileye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營收區域。但理想汽車在2021款理想ONE搭載兩顆地平線“征程3”自動駕駛晶片,蔚來新一代電動車型ET7搭載的是輝達Orin晶片,小鵬汽車也在其新款車型P5中搭載輝達旗下的Xavier晶片。

在輝達、地平線、華為、百度等技術性廠商崛起的背景下,Mobileye王者地位遭到撼動。

Mobileye 在招股書內將自己的競爭對手分為五類:第一類是博世、電裝等正在營運Robotaxi的企業;第二類是輝達、高通、華為等晶片企業;第三類是正在追求晶片技術自研的整車廠,如特斯拉、蔚來、理想等;第四類是GoogleWaymo、小馬智行等自動駕駛系統供應商;最後一類是消費級自動駕駛汽車供應商,包含蘋果、索尼、特斯拉等。

在提交給SEC的檔案中“風險因素”部分Mobileye也提到,“我們的收入主要依賴有限數量的Tier1和OEM,如果我們失去一個或多個主要Tier1客戶,或銷售大幅減少,以及或一家或多家主要OEM停止將我們的解決方案納入其車型,將對我們的業務、營運結果和財務狀況產生不利影響。”

02 自救估值崩了,但並未全輸

估值驟降,對此外界的解讀普遍悲觀,甚至形容為 “ 災難性上市 ” 。 但如果仔細閱讀 Mobileye 的招股書不難發現,從幾個關鍵指標上來看, Mobileye 貌似並未全輸。

首先是營收,Mobileye仍然維持著行業領先地位。Mobileye提交的招股書顯示,2022年上半年,Mobileye的營收為8.54億美元,2021財年,Mobileye營收為13.86億美元,同比增長43%,上兩個財年營收分別為8.79億美元、9.67億美元。

其次是銷量方面,Mobileye 產品線中的關鍵產品之一是Mobileye EyeQ系列晶片。招股書顯示,2019至2021年,Mobileye的EyeQ SoC出貨量分別為1750萬、1970萬和2810萬,2022年上半年的實際出貨量為1600萬,累計數量近億顆。

招股書中還透露,截至到今年10月1日,Mobileye解決方案已經安裝在800款車型,超過1.25億輛汽車上。預計到2030年,其ADAS解決方案將部署在超過2.7億輛汽車上。

雖說公司還未盈利,但淨虧損在逐年縮小。招股書顯示,截至今年7月2日,Mobileye上半年的淨虧損為0.6億美元,2019年到2021年淨虧損分別為3.28、1.96、0.75億美金。

自動駕駛共分為5個等級,其中L1為最初級階段,有少量的輔助功能介入到駕駛中,L5則為100%的完整自動駕駛,完全無需人為干預。ADAS系統大部分屬於L2+或者L3等級。

2018 年及之前,行業內絕大多數的子彈都打向了L4等級Robotaxi,國內外頭部的自動駕駛企業幾乎都是宣佈要做Robotaxi的。

但現在Mobileye上市首日的亮眼表現,以及ArgoAI倒閉關停,從側面說明了市場更加務實,L4及以上的等級的自動駕駛變現遙遙無期,近在眼前的ADAS才是真的“香”。

具體事實而言,Mobileye的IPO發行價不僅是21美元每股,超出此前18-20美元的目標價,上市首日還以28.97收盤,漲幅達到37.95%,總市值最終超過了230億美元。

03 ADAS向上,L4向下

巧合的是,就在 Mobileye 上市的同一天,美國的自動駕駛行業又出現了一條截然不同的新聞: L4 自動駕駛獨角獸 Argo AI 的最大投資者福特和大眾都宣佈退出這家剛剛起步的 6 年公司。

據美國媒體報導,在當日進行的一場全員會議上,Argo AI的員工們被告知,公司將即刻關停清算,部分員工將收到來自福特或大眾的僱傭合同,而未收到新合同的員工,則面臨失業狀態。

Argo AI 由兩名曾在 Uber、Google和卡內基梅隆大學任職的工程師於2016年底創立。倒閉前Argo AI在其Strip District總部、德國慕尼黑的歐洲總部以及美國和德國的其他地點擁有2000名員工。

成立之初,恰逢自動駕駛汽車行業增長勢頭迅猛之時,僅在成立3個多月後,福特就拋出了10億美元的橄欖枝,當時雙方約定,到2021年能夠將自動駕駛汽車技術推向市場。

到了2020年6月,大眾汽車集團又宣佈向Argo AI投資26億美元,並與福特各持Argo AI的42%股份,共同成為Argo AI最大股東。

其中,大眾向Argo AI注入10億美元現金,並將位於德國慕尼黑的自動駕駛研發部門作價16億美元,併入Argo AI。

無奈,大把的錢投入,但Argo AI的自動駕駛技術始終處於測或者試營運階段,無法實現商業化營運,與福特之前的約定也一再跳票。

就在 Argo AI 倒閉消息傳出不久,福特CEO吉姆·法利就在第三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詳細談到了高級管理層是如何做出這一決定的。他在電話會議中說,據估計,福特已經在L4等級自動駕駛上投入了超過1000億美元,但尚未出現能夠大規模盈利的商業模式。

根據福特的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第三季度實現收入394億美元,同比增10%,虧損8.27億美元。虧損的主要原因是在該季度計入一筆來源於投資Argo AI的非現金減損,金額為27億美元。因此,公司調整後EBIT(稅息前利潤)為18億美元,高於此前9月發佈的預期(14-17億美元)。

簡而言之,福特正在將投資重點從L4等級的長期目標轉變為L2+ 、 L3 等級的能夠獲得更直接的短期收益。

福特首席高級產品開發和技術官 Doug Field 在電話會議上預計,更新的 L2+ 和 L3 系統將在未來幾年與公司2023年至2025年的第二個電動汽車週期同時推出。

Argo AI 的敗退其實和國內自動駕駛領域路線之爭越來越模糊類似。幾年前,在和自動駕駛企業溝通的過程中,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解釋“我們是做L4的,不做L2、L3”“我們做的是載人,不做載物”,但現在,無論是技術等級之間,還是產品之間的界限都在逐漸模糊。

文遠知行創始人兼CEO韓旭就曾說過,雖然Robotaxi代表著未來,但隨著目前資本收緊以及二級市場投資收益的表現,投資人更加看重一個企業的基本面,也就是企業目前的營收狀況、盈利狀況。

至於文遠知行自己,也會看未來,但是不像2017、2018年那個時候只看星辰大海不看基本收入。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做Robotaxi的公司也會為了適應市場,考慮如何在一段時間內盡快實現盈利。

當然,Tech對角線並不認為ADAS和L4現在冰火兩重天的現象會是一個穩定不變的狀態,只是L4等級的自動駕駛要想實現盈利一定要實現全無人營運不僅需要市場的接受度,還需要政策的持續推進,而這些都需要時間。

在這個實現的過程中,作為一項不賺錢的業務,勢必要面臨寒冬的逃殺時刻。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Tech對角線”(ID:gh_a2aad43a8244),作者:Mia,36氪經授權發佈。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