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o營收增速月月減!要重新成長,關鍵是一套十幾年的老生意?

富邦媒董事長蔡明忠。 (攝影者:駱裕隆)
富邦媒董事長蔡明忠。 (攝影者:駱裕隆)

撰文者:何佩珊

「我們都知道當前大環境充滿不確定性。」momo董事長蔡明忠19日出席富邦媒股東會發言時,臉上看不到已連續兩年營收破千億,再次改寫台灣電商歷史的產業龍頭喜悅,而是相當嚴肅看待眼前通膨與產業競爭變化所帶來的挑戰。

實際從momo今年以來的每月營收變化,或許可以更具體感受這家台灣線上零售龍頭正面臨的成長考驗。

今年一月,momo交出10.4%的營收成長,是睽違九個月後,單月營收增幅再次見到雙位數。

momo營收成長趨緩,年增幅幾乎歸零

但這樣的熱度沒有維持太久,當年節買氣一過,2月成長率立刻跌到3.7%,3月動能雖稍見回升,卻也還是只有個位數,且4月又再次走低,到5月更來到近一年多來的低點,年增幅度僅剩0.01%,幾乎歸零。

營收基期已高、通膨升溫、實體零售往線上發展所帶來的競爭,再加上出現酷澎這樣不惜以負毛利搶市佔率的挑戰者,都是造成momo成長動能趨緩的原因。

3支箭應戰,力圖坐穩龍頭

當然,momo發展到今日,能夠拿下產業龍頭地位,自然不會毫無準備。蔡明忠表示,他們去年就開始著手擘畫三大全新事業引擎,分別是:零售廣告媒體平台momo ADs、直播電商,以及5月正式上線的mo店+。

而這三支箭當中,最直接關乎營收能否重返兩位數以上成長動能的,就是mo店+。這點,全球電商龍頭亞馬遜就是最好的例證。

重返成長關鍵!什麼是mo店+?

mo店+簡單來說,就像是蝦皮上的商城模式,這套模式並不新,在台灣電商圈已經出現超過十幾年。不同於momo目前主要商業模式是自己做商品採購和銷售,在mo店+,momo則只扮演平台,讓第三方商家自己在平台上銷售經營。

在亞馬遜上,這類型的模式則被稱為亞馬遜市集(Amazon marketplace)。以該公司2023年財報來看,這塊業務占整體營收比重已經來到24%,是僅次於線上零售業務的第二大財源,可見其成長潛力之驚人。

其中一項關鍵在於,相比於只靠一己之力去開發商品,速度相對慢,可管理的品類也有限,開放第三方賣家上架,等於集眾人之力,就可以用更快速度豐富平台上的商品數量,當商品豐富度增加,又有利於擴大客戶基礎。

舉例來說,原本只靠momo自己採購,或許可以在平台上提供100種iPhone 15手機殼供消費者選擇;而開放了第三方賣家上架,商品選擇很可能就會快速放大到1000種,如此,當消費者在網路上搜尋這項商品時,就有更高的機會點入momo網站。

連帶好處是,當momo站上的商家愈多、商品愈多,代表要競逐廣告板位的需求也會愈多,如此,又能再推動廣告業務的成長。

發展mo店+的好處很明顯,這是為什麼明明眼前有酷澎這個敵人正張牙舞爪,momo在這個時候卻選擇去挑起蝦皮那塊戰場。

但是,mo店+的概念說來簡單,執行起來卻很難。這點,從過去許許多多線上商城陸續結束營業,包括momo自家的摩天商城也在2023年收攤,可見一番。

而且對於momo這種以線上零售起家的電商來說,第三方賣家市集是全然不同的商業模式和經營邏輯;從亞馬遜過往發展歷程也可以看到,要在一個平台上讓兩種模式並存,必須得作出很多艱難抉擇。

因此,momo雖然跨出了一步,但這步能不能展現出和亞馬遜一樣的威力,目前還是一個問號。

但對momo來說,過去這一年多來的股價和市值變化可以明顯看到,隨著營收成長動能減弱,投資人願意給予的市場評價也不斷降低。即便就基本面而言,營收成長趨緩,並不影響他們的獲利表現。但對於隨時可能要面對資本戰的momo來說,這絕對不是一個好現象。

核稿編輯:吳中傑
責任編輯:林易萱

看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蘋果把AI拉回隱私戰場,「中間人策略」能掀大換機潮?

酷澎一個增資,比momo實收資本額還高!台灣電商還能撐多久?

無所不包的萬物企業來了!當momo進軍你的生意圈,3思考立於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