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o、統一超劍指蝦皮進駐式商城,能贏嗎?一圖掌握台灣B2B2C電商戰局變化

根據未來流通研究所調查,台灣網購產業營業額在2023年衝破5,000億元,預估到了2030年,電商滲透率將從目前的11%增至20%,這之中多出的4,200億元營業額成長機會,將由實體電商填補,或是純電商通路繼續主導,已是各方零售業者競逐的焦點。文末免費下載深度圖解報告>>

近年多少商家想加強電商通路的自主經營,問亞馬遜最知道。亞馬遜以B2C電商模式賣貨給消費者超過25年,但近2年也嘗到經營B2B2C平台的甜頭。

攤開亞馬遜財報,被亞馬遜市集(Amazon Marketplace)所賺的抽成與服務費用,在過去9年翻了近12倍,2023年貢獻超過1,400億美元業績,占亞馬遜總營收約24%。而今年第1季,亞馬遜市集仍以16%年增率,超越集團其他事業體成長速度。

亞馬遜市集指的是品牌進駐亞馬遜時有自己的獨立賣場,而且可自行決定上架商品與價格,亞馬遜僅擔任平台角色,提供進駐賣家金物流、廣告等營運服務,而非賣貨給消費者的賣家。

這樣的模式也被稱為B2B2C,或台灣電商常見的品牌商城。從零售品牌、供應商的角度理解,這類似實體通路中的百貨專櫃,是一種介於官網與B2C通路的模式。而在台灣經營B2B2C最成功的,「非蝦皮商城莫屬。」商研院國際數位商業研究所長戴凡真觀察。

服務對象從買家變「賣家」,momo、全家、統一超各推新平台

當2023年Yahoo宣布關閉旗下Yahoo奇摩超級商城、momo也正式終止營運,自2019年就逐步併入momo購物網的摩天商城。自2017年成立的蝦皮商城,至今仍以平台上超過7千品牌商家進駐所挹注的業績持續壯大。

「蝦皮在台灣成功的一大關鍵在於,它找到一個市場空缺是,台灣有許多沒被好好服務的賣家。」戴凡真指出,在蝦皮商城之前,台灣電商市場幾乎全是B2C的天下,舉凡PChome、momo購物網及博客來等大型業者皆屬此類。

而蝦皮在不到10年內,替台灣想做電商生意的商家,貢獻不少創新服務,最明顯的是在物流設施上的努力。戴凡真指出,除了蝦皮店到店與近年積極拓展的智取櫃,透過蝦皮與4大超商及美廉社的合作,實體通路更重視服務電商買賣雙方。「如今台灣買賣雙方都很習慣在超商寄取件,蝦皮可說功不可沒。」

新聞照片1_蝦皮購物宣布聯手百大品牌開設蝦皮商城「品牌旗艦店」,以全新識別打造「品質」、「服務」、「 圖/蝦皮購物
新聞照片1_蝦皮購物宣布聯手百大品牌開設蝦皮商城「品牌旗艦店」,以全新識別打造「品質」、「服務」、「 圖/蝦皮購物

蝦皮商城的成功,也在實體網路零售額大漲的這2年,點燃B2B2C在台戰爭。今年3月,momo宣布開始試營運全新的mo店+服務。

momo之所以在摩天商城熄燈1年,就又以mo店+重新整頓再出發,官方給出的解釋是為了豐富通路上的品類,補強過去為滿足消費者未的需求。曾經手Yahoo奇摩超級商城、現為電商女裝集團美而快總經理王志仁指出,背後最大動機應是momo購物網愈來愈靠近營收天花板。

攤開富邦媒財報,儘管2023年面對疫後高基期,繳出5.6%優於同業的年增率,但相對疫情前動輒20、30%的成長,仍難滿足投資者期待。

「透過B2B2C,momo想快速擴大品類數,以及獲取過去難上到momo購物網的品牌供應商進駐。」據momo官方數據,截至今年5月,「mo店+」店家數已在不到半年的招商下突破3,000家廠商。

富邦媒宣布推出mo店+ 圖/mo店+
富邦媒宣布推出mo店+ 圖/mo店+

除了momo,垂涎B2B2C經營的還有超商。「看到這幾年超商取貨趨勢愈趨蓬勃,超商一直盤算著服務賣家的這樁生意。」戴凡真指出,例如2020年前後全家依序推出的好賣+、好開店,瞄準的就是類似於B2B2C的模式。據全家表示,以瞄準小賣家為主的「好開店」,目前已協助近5萬個店家開店。

另外,統一超在2023年5月開台的iOPEN Mall同樣瞄準中小企業及微型創業賣家。據統一超表示,iOPEN Mall目前已有超過5萬名賣家與品牌商進駐,上架商品達350萬項。王志仁指出,超商搶攻B2B2C生意的動機很單純,就是想將電商帶進的超取人流收回自家麾下。

據iOPEN Mall經營1年下來的觀察,統一超發現,會在iOPEN Mall上購物的會員,到店的頻率與每月在門市的交易金額是一般OPENPOINT會員的2倍。顯見其欲透過線上會員優勢,回頭強化線下經營的野心。

02_iOPEN Mall於7月規劃「下單選7-ELEVEN門市取貨享三重好康」活動 圖/7-11
02_iOPEN Mall於7月規劃「下單選7-ELEVEN門市取貨享三重好康」活動 圖/7-11

B2C轉攻B2B2C兩大硬傷:品類屬性不同、流量問題難解

然而,即使momo與超商皆磨刀霍霍想學蝦皮搶攻B2B2C大餅。王志仁則提醒,這2家線下與線上零售霸主仍有許多困難待克服。

首先是經營品類上的差異。王志仁指出,無論超商還是momo,向來面對大眾市場,採購的以規格品為主,例如快消品、食品雜貨等。但經營B2B2C,許多進駐的中小型店家是以經營興趣型的長尾商品為主力,像重機配件、公仔模型這類消費頻次與需求量不定的商品。

這類商品考驗的是品類的多元、稀有性,以及平台與店家有沒有合適方法向消費者分析、介紹商品資訊。「這對習慣銷售大眾商品的通路是一大考驗。」王志仁說。

再來是流量的難題。無論是統一超或全家,目前皆主打無成交費抽成,吸引店家進駐。「但B2B2C本身要有流量、集客力,才能吸引賣家。」王志仁指出,現存超商B2B2C平台的矛盾是,需要有品牌力夠的賣家進駐,吸引人流,但這類自帶流量的品牌要進駐超商平台,恐怕需給出更多誘因。

至於mo店+,王志仁認為,即使挾帶momo購物網的龐大流量,但效益未必真能反映在mo店+。原因是做廣告商品的數據深度可能不足。據momo指出,mo店+除了提供商家金物流服務,最大特色在於提供momo Ads數位媒體廣告助陣。

雖然亞馬遜、沃爾瑪等大型零售業者,已利用手握的第一方消費者數據,來做廣告商品,也頗有成效,「但momo的量級不同。」王志仁指出,電商投廣成效,與數據深度息息相關,而momo購物網以規格品居多,消費者購物目的相對明確,進到頁面逛了前2頁,在平台未能掌握更多足跡前,可能就下單離開了。

相較之下,王志仁認為,從C2C賣場起家的蝦皮,因長尾商品多、遊逛時間通常較長,手握數據,論深度可能略勝一籌。

歸根究柢,B2C與B2B2C是截然不同的生意模式。戴凡真指出,對前者而言,品牌供應商少賺一分錢,通路就多一分錢,兩者是「零和遊戲」。但後者通路則要盡力替品牌服務,把賣家當作自己的衣食父母。無論是超商業者或熟悉B2C的momo要進攻B2B2C,「思維得先徹底轉變,才可能成功。」

責任編輯:謝宗穎

更多報導
【圖解】黃仁勳捧、林百里貶,人形機器人是下一個金雞還是冷飯?
【圖解】電商開店平台瘋搶4000億新大餅!線上線下混合戰開打,比多通路也比品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