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O「東歐經典」

NSO「東歐經典」

跨越百年悲喜 三位作曲家經典再現

長期受政治壓迫的波西米亞與匈牙利在民族覺醒之後,作曲家李斯特、德弗札克與巴爾托克的作品分別體現了對於民族自覺的精神,從傳統語法與形式中尋求手法的創新,並邁向藝術革新的表現力。這次NSO獻演三位作曲家的經典作品,並邀請目前樂壇中最耀眼的大提琴家約翰尼斯.莫瑟,以情韻綿長的技巧與如歌般音樂性,交織呈現出細膩的生命反思樂曲。

NSO「東歐經典」
4/18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波西米亞(捷克)與匈牙利從一五二六年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統治以來,就成為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政治孤兒」,在政治體制的表徵上維持了將近四百年的「政治血統」,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風起雲湧的民族主義運動,讓整個時代充滿了民族自覺的精神。李斯特(Franz Liszt)、德弗札克(Antonín Dvořák)與巴爾托克(Béla Bartók)作品分別體現了對於民族自覺的精神,從傳統語法與形式中尋求手法的創新,並邁向藝術革新的表現力。音樂之於波西米亞與匈牙利,絕對是與民族、血脈、性格及生命意義相連結的。

東歐經典再現 體現傳統與創新

第三號交響詩《前奏曲》是李斯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樂念呼應了法國詩人拉馬汀(Alphonse de Lamartine)《詩的沉思錄》中的「人生不過是死亡的前奏,前奏曲後則是由死亡敲出第一個莊嚴音符的無名歌」。作曲家在作品中運用兩個主題的發展與變形,呈現多樣的面貌,透過絢爛的管絃樂法引領出〈青春的情思與愛的需求〉、〈生命的狂風暴雨〉、〈愛的安慰與和平的田園〉與〈戰鬥與勝利〉等四個主題情景。

德弗札克的《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雖然創作於美國,但不同於《第九號交響曲》中以美國傳統民歌與印第安民歌為創作素材,這首作品完全展現了他對於故鄉波西米亞的思念之情。讓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都不禁讚嘆:「我怎麼從來都不知道大提琴協奏曲也可以寫得如此美,如果早知道,我自己早就譜寫一曲了。」

充滿異國情調的《奇異的滿州人》是巴爾托克的獨幕舞劇,怪誕的形式與內容、前衛的音樂語法及銳利的和聲節奏,強烈且露骨地顯露社會的黑暗與慾望,是當代最為驚悚的「三言二拍」,成為作曲家面對戰爭荒謬所發出的怒吼,也是作曲家風格轉變的標誌。

樂壇焦點崢嶸 跨越狂喜與狂悲

在NSO「東歐經典」音樂會中,透過德國指揮家加布里耶.費爾茲(Gabriel Feltz)的指揮棒,我們即將聆賞到NSO濃郁卻不沉重的聲響詮釋《前奏曲》及全本的《奇異的滿州人》﹔同時透過被《留聲機》雜誌譽為「目前樂壇中最好、最耀眼的大提琴家之一」的德國大提琴家約翰尼斯.莫瑟(Johannes Moser)情韻綿長的技巧與音樂性,讓《大提琴協奏曲》如歌般的特質得以獲得最佳的展現。於此,音樂的意義不只是聲響的傳遞,更是精神性格的體現,如同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中所說的:「一個捷克人沒有音樂感受的話該怎麼辦?如果這樣,那麼作為一個捷克人的意義就沒有了!」根植於東歐民族性格的三位作曲家,同樣沉潛在這雋永的哲思中,交織更為細膩的生命反思,在悲喜命運中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