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我家寶貝大冒險》,你敢嗎?

讓2歲的孩子獨自出門經過荒野一公里買菜和身高跟他差不多的花、讓3歲的孩子獨自去幫家人買烏龍麵當正餐、讓2歲的小孩幫爸爸拿髒衣服去自助洗衣店⋯⋯。

這是 Netflix 新上映的日本實境節目《我家寶貝大冒險》(Old Enough)的真實故事。孩子們出任務的模樣很可愛,有時也叫人心疼。有些孩子興奮不已、有些則戰戰兢兢、有人似懂非懂、或在別人的協助下完成任務,也有孩子忍不住在街上就哭了起來。

這不是全新的片子,日本在2013年剪輯播出節目,其中的故事則發生得更早,如有在2008年所拍攝的孩子。場景有鄉下地方,孩子得在上坡又下坡的山區、經過無人之地的跋涉,也有市區的水泥叢林,還要越過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

這個影集可以追溯到30年前,本來是在其他節目中的一個片段,後來才被獨立當作節目播出。歷久不衰,必有觀眾熱愛的原因。

兩歲孩子為爸媽跑腿 是獨立還是虐兒?

但是在歐美,這些內容引發正反二極的討論。有人認為這是讓孩子成長、訓練他們獨立的過程,也有很多人批評,讓如此年幼的孩子出門做這些事,實在太危險了,甚至涉嫌虐待兒童,尤其是當孩子不願意時還是勉強他們出門。

另外,也有人擔心,孩子的隱私與肖像權。畢竟孩子還小,應該沒有同意要讓自己成為實境秀裡的主角,被偷窺與偷拍所有未經修飾、長大後可能會難為情的反應吧。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則提醒,在某些地方,如果讓一定年齡以下的孩子單獨出門、到某些地方、做某些事情,可能會違反法律。想要如法炮製的家長,得先弄清楚相關規定。

但更多人提到,這是東西教養、或是日本與其他國家的文化差異。

在過去,人們覺得東方父母比較保護孩子,西方父母則會訓練孩子多做家事、及早獨立。但是在這件事上看到的,卻不盡然如此。

在日本,這樣的場景似乎不令人意外。因為在1977年,日本就有童書《第一次上街買東西》(Miki’s First Errand),內容描述媽媽請5歲的孩子獨自出門買牛奶。另外,漫畫與動畫、也曾有真人演出版的虛構故事《小太郎一個人生活》,故事劇情也講述一名4歲男童佐藤小太郎,為了躲避家暴的爸爸,自己租屋居住,靠著每週由律師送來的錢(其實是媽媽的保險金)自己生活。

鄰里關係緊密、公共安全良好 是先決條件

《紐約時報》分析,這類節目風行,其實反映了日本的公共安全良好,以及重視小小孩的獨立的教養文化。東京白梅學園大學(Shiraume Gakuen University)的名譽教授汐見稔幸(Toshiyuki Shiomi)在採訪中指出,這是很典型的日本教養方式。因為他們希望孩子能夠自給自足,日本式的獨立,就是要能夠適應群體與環境的變化來打理日常事務,自然就包括這些瑣事、以及煮飯、與人問候、相處等,從小會分擔家務。

同時,鄰里社區關係緊密,也營造這樣的環境。汐見稔幸也曾在女兒3、4歲時,要她去商店買青菜,結果她能走到商店、買好東西,卻在回家時迷路了。還好店家跟他們熟識,帶她回到家。

不過,汐見稔幸也提到,隨著時代變遷,也有人開始質疑,強迫孩子出門做這些事情,是不是真的有益他們的發展,或不會再這麼理所當然得相信公共安全了。

的確,影片裡的年代距今至少10年以上,與實情有多麼相似,也是個問題。畢竟影片中的父母,可能是因為有人跟拍,孩子不是完全落單,工作人員也不至於眼睜睜看著孩子出問題,才敢給孩子這麼多超級任務。

但孩子們沒有迷路、記得要做什麼,2歲就要走上一大段路,還要記得任務或採買項目,中途想到忘了也還會回頭補齊,代表他們對這些事情與地方都不是太陌生,很可能平時就跟著做這些事,也已經很不容易。

人人都可以反思的是,依據各地的民情、治安、社會與文化,是否要給孩子多一些磨練,或用什麼方式訓練他們的獨立與膽識。

孩子終於完成任務 充滿自豪

美國《Parents》雜誌就提到 RIE parenting(resources for infant educarers)的概念。對於嬰兒或是年幼的孩子,可以把他們當成大人一樣看待,不要過度寵溺或不讓他們嘗試,可以一直給他們機會探索世界與挑戰自己,讓每個人來引導自己學習與成長的步調、方式。在社會民情與法規合宜的地方,可以讓孩子嘗試;萬一孩子不願意做這些事情,也不要勉強或責備他們,甚至在他們身上強加羞愧感。

撇開這些關於教養的討論,光是跟著孩子純觀賞這些故事,也有很多趣味。有的孩子一直發現攝影機,沿路也自己拍照留念。也有些孩子示範如何在路上化解歧見、解決問題。例如,好朋友在路上,一個想去公園玩一下,另一個說不行,怎麼達成共識;或2歲的妹妹腳痛走不動了,4歲的哥哥怎麼照顧妹妹、讓她休息,幾經三思不能拋下她後,鼓勵她繼續往前。

很多孩子們很自豪可以辦這些事,在路上一直告訴遇到的大人,他們是自己來的、正在幫父母跑腿。也有孩子沒有完成任務,回家時羞愧得哭了,但大人仍不忘肯定與鼓勵他們再試。每一個故事都不長,多數十幾分鐘,卻有很多親子笑談間,可以討論的議題與機會教育。

(資料來源:紐約時報、紐時評論、美國獨立媒體 NPR、Parents 網站、Vogue 雜誌)

(責任編輯:陳奕安)

更多親子天下文章
接受孩子的模樣,在他憤怒時理解「現在,這個孩子需要生氣一下」
水果切片後,營養流失比率到底有多少?
孩子盯著3C不是真「專心」!腦波量測:對注意力有害,還容易過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