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詩意畫》之「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作者:王愷,中國美術協會理事長。
作者:王愷,中國美術協會理事長。

▲作者:王愷,中國美術協會理事長。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出自唐代詩人宋之問所作的五言絕句《渡漢江》。作者當時貶居嶺外之地思念家人,又不敢向從家鄉來的人問訊消息,表現了詩人想問又不敢問的矛盾而焦慮複雜心情。

詩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神龍二年(七○六年),是宋之問從瀧州(今廣東羅定市)貶所逃歸,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所作。漢江,也稱漢水,為長江最大支流,源出陝西,流經湖北注入長江。

宋之問為唐高宗上元年間進士。武后(武則天)時以詩受寵,官至左奉宸內供奉。因諂事張易之兄弟,武則天去世後,唐中宗將宋之問貶為瀧州參軍。瀧州在嶺南,唐時屬於極為偏遠的地區,由於很難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生活習俗,被貶往那裡的官員往往不能生還。神龍元年(七○五年)十月宋之問抵達嶺南,次年春即冒險逃回洛陽,在途經漢江時寫下了這首詩。

關於此詩的作者,存在爭議。《唐詩三百首》收錄此詩時,署名作者為李頻。《全唐詩》將此詩分別收錄于宋之問和李頻名下。錄于宋之問名下的,在第五十三卷第卅五首;錄于李頻名下的,在第五八九卷第五十五首。

詩詞原文

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逐句釋義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我被貶到嶺南之外,與親人斷絕了音信,熬過了冬天又到了春天。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此刻我渡過漢江要回家鄉去,離家越近心情就越緊張,遇到同鄉也不敢打聽家鄉的情況。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五言絕句,是作者被貶嶺南後從貶所逃歸途中渡漢江時所作。作者貶居嶺外後,長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訊,精神極為痛苦,該詩著重表現對家鄉和親人的摯愛之情和遠歸家鄉時激動、不安、畏怯的複雜心理。

前兩句「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追敘作者貶居嶺南的情況。「外」、「斷」、「復」三個字,從空間的隔離,音訊的斷絕,時間的久遠三個角度強化了作者貶居期間的孤苦情緒。一個「斷」字將作者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實地再現出來。這種情況下經冬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一個「復」字又將作者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現出來。這兩個字可以說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後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描寫作者逃歸途中的心理變化。「近鄉」交代了作者因長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離所貶之地,返回家鄉。走近家鄉時「情更怯」,即愈接近故鄉,離家人愈近,擔憂也愈厲害,簡直變成了一種害怕,怕到「不敢問來人」。這是因為作者貶居嶺外,又長期沒有家人的任何音訊,一方面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擔心家人的命運,怕家人由於詩人的牽累而遭到不幸。

全詩用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矯揉造作,自然至美。

名家點評

明代鍾惺、譚元春《唐詩歸》:「實歷苦境,皆以反說,意又深一層。」

清代朱之荊《增訂唐詩摘鈔》:「『怯』字寫得真情出。」

清代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貶客歸家心事,寫得逼真的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