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85歲預立遺囑、遺產金額曝光!「本想活到80歲就好」...《真誠的告白》談如何分配身後事

佛光山開山宗長、國際佛光會創辦人星雲大師週日(2/5)下午離世,享耆壽97歲。

他因曾中風後健康走下坡,加上長年罹患糖尿病,每兩天就要進高雄長庚醫院洗腎,晚年外出行動幾乎都靠輪椅代步,甚至雙眼都看不清,但星雲的意志力堅定,他曾告訴醫療團隊說「出家人不怕死」。

星雲在85歲時就預立遺囑,2015年他在人間福報的文章中提到,自己在60、70歲的時候,身體還很健壯,就想活到80歲就好了,哪裡知道,又這樣繼續的活下來,當然人生總是生命有階段性。

至於遺產部分,星雲曾透露自己估計有2000多萬財產,已全部捐作公益信託教育基金,包括寺廟、學校、電台資產、寫書的稿費也都全部捐出,「一生沒有存款,我的所有一切都是大眾的、都是佛光山的,一切都歸於社會」。

「我在85歲的時候就預立遺囑,但只是給佛光山的弟子知道我一些想法。這篇遺囑我把它定名為《真誠的告白》,就作為一個總結吧」!

星雲演講時曾提到,自己一直都在練習面對死亡來臨:我對世間不貪不求,什麼東西都不是我的,什麼東西也都能隨緣。

「死亡最怕就是有牽掛,捨不得死,另外對死亡後世界的害怕,於是他慢慢預習死亡後情況,自覺對死亡就不是哪樣罣礙了,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有的人為了及早妥善安排好自己的身後事,因此藉著立遺囑來闡述心願」。

星雲說,現在的家族企業、大集團的財主,一份遺囑可以穩定家業的傳承,但有時也會搞得家族的永不安寧。現今社會上發生許多遺產紛爭,多數皆源於未在生前預立遺囑,不懂得預立遺囑的重要性;不過也有的人不尊重遺囑,例如父母生前囑咐火葬,兒女偏要土葬,這是大不敬。

有人認為預立遺囑會觸霉頭,是不吉祥的事,因此生前不肯立遺囑,最後造成紛爭。其實對佛教徒而言,《佛遺教經》就是佛陀的遺囑;連佛陀都預立遺囑,因此佛教徒應該打破迷信,破除禁忌早立遺囑。

延伸閱讀:曾說「出家人不怕死」坦然生死!佛光山星雲大師圓寂享耆壽96歲…留給世人「100句生活語錄」

以下為星雲《真誠的告白》摘錄:

在這裡要向各位做個真誠的告白。

我一生,人家都以為我很有錢,事實上我以貧窮為職志。我童年家貧如洗,但我不感到我是貧苦的孩子,我心中覺得富有。到了老年,人家以為我很富有,擁有多少學校、文化、出版、基金會,但我卻覺得自己空無一物,因為那都是十方大眾的,不是我的。

在世界上,我雖然建設了多少寺院,但我不想為自己建一房一捨,為自己添一桌一椅,我上無片瓦,下無寸土,佛教僧伽物品都是十方共有,哪裡有個人的呢?但在我的內心可又覺得世界都是我的。

我一生,不曾使用辦公桌,也沒有自己的櫥櫃,雖然徒眾用心幫我設置,但我從來沒有用過。我一生沒有上過幾次街,買過東西;一生沒有存款,我的所有一切都是大眾的、都是佛光山的,一切都歸於社會,所有徒眾也應該學習將此身心奉給佛教,做一個隨緣的人生。

我一生,人家都以為我聚眾有方,事實上我的內心非常孤寂,我沒有最喜歡的人,也沒有最厭惡的人。別人認為我有多少弟子、信徒,但我沒有把他們認為是我的,都是道友,我只希望大家在佛教裡各有所歸。

我沒有什麼個人物質上的分配,說哪一塊錢分給你們,哪一塊房捨土地分給你們,也沒有哪一個人拿什麼紀念品。

我一生,人家都以為我創業艱難,事實上我覺得非常簡易,因為集體創作,我只是眾中之一,做時全力以赴,結果自然隨緣。許多人以為我善於管理,事實上我只是懂得無為而治。

我希望常住淨財要用於十方,不要保留,這才是佛光山未來的平安之道。除了道糧需要以外,如果還有淨財,一律都布施文化、教育、慈善。佛光山取之十方、施之十方,我們要濟助急難,關心鳏寡孤獨,或隨緣做些施捨予貧困民眾。因為災難、貧苦是人間的不幸,急難救助,這是理所當然要給予一些助緣。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等土地以及所有的別分院道場,都不是國有的,也不是租借的,都是常住陸續以淨資購買。所有一切全為佛光山常住所有,沒有與人合股共業,沒有牽連,也沒有借貸,常住開山以來,從未向外借貸。

對於那許多別分院道場都要好好輔導、整修,給予信徒方便。如果實在不能維持,得到宗委會和信徒的同意,把它結束,淨財集中到教育、文化、公益基金,私人不可分配。和佛教界、道友都不共金錢來往,要有來往就是布施,沒有償還,不可借貸,免除日後紛爭。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生沒有帶來,死也沒有帶去」,回顧自己這一生,我不知道曾為人間帶來什麼?但我帶走了人間多少的歡喜、多少的善緣。

對於人生的最後,我沒有捨利子,各種繁文缛節一概全免,只要寫上簡單幾個字,或是有心對我懷念者,可以唱誦「人g音緣」的佛曲。如果大家心中有人間佛教,時時奉行人間佛教,我想,這就是對我最好的懷念,也是我所衷心期盼。


更多今周刊文章
佛光山星雲法師97歲圓寂「訃聞列三不」...曾說「出家人不怕死」坦然生死,留給世人「100句生活語錄」
星雲大師97歲圓寂/長年醫療支出堅持自費:不能佔用社會資源…「回到心念的地方走得很安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