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稅收超徵舉債卻增,政府財政怎麼了?

今年度稅收超徵超過四千億元,近日成為立委關切議題,也有立委建議退稅給全民,財政部則強調超徵稅款將用於減少舉債或是還債,不會還稅於民。另一方面,財政部國債鐘顯示,截至十二月九日為止,中央政府債務未償餘額持續偏高,下年度更幾乎篤定突破六兆元大關。蔡政府一方面說努力還債,但實際呈現出來的債務數字卻持續亮出警訊,政府的財政狀況到底怎麼了?

稅收超徵還稅於民,並非台灣獨有創見。二○一四年香港政府就因財政盈餘近六百四十元港幣而決定「派糖」(一次性津貼和減稅等措施),今年二月香港政府亦決定發給香港居民一萬元港幣電子消費券、補貼居民交通費用等「派糖」措施;澳門政府也連續多年派糖給居民,幾乎成為常態。不過,每個經濟體的政府財政狀況不同,不能一概而論。財政部基於中央政府舉債未償餘額仍高,因此決定不將超徵稅款用於「派糖」,而是用於減少舉債或償還債務,的確屬於合理考量。但是,其中亦有一些問題值得探討。

首先,今年前十一月總稅收為三兆七百九十七億元,已超徵三千五百五十四億元,超徵金額不可謂不小;但是,為何會超徵這麼多?尤其是近年來幾乎年年超徵,而且去年超徵金額創下新高,今年可望再次打破紀錄,到底該喜還是該憂?

其實,如果政府在編列預算時,可以較為精準的預測經濟成長狀況等條件,理應稅收不致多收或少收太多;因此,稅收超徵越大,極可能反而是預測失準越大所造成的後果。

進一步而言,除非出現經濟表現因突發性因素或無法預期因素而大幅成長等狀況,稅收應不致出現大幅超徵的情況;更直接地說,稅收大幅超徵可能是政府財政管理失靈(例如財政部門擔心稅收不能達到預算數而採取低估)的表現。

其次,稅收大幅超徵,政府理應讓府庫充盈或債務大減;但是,目前呈現的實情卻是中央政府債務未償餘額居高不下,甚至還將續創新高。以實際數據觀察,今年二月中央政府債務未償餘額突破六兆元,六月甚至逼近六兆兩千億元;之後雖見下降,但立法院預算中心根據下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估計,二○二三年度一年以上債務餘額將達到六兆六千多億元,這不但是政府財政警訊,而且更凸顯稅收超徵的空虛與矛盾。

如果行政部門企圖藉由擴大債務以增加執政揮灑空間,但在舉債已亮出警訊的情況下,立法部門即應發揮為民看緊荷包的功能。但是,在民進黨完全執政之下,立法院審查今年度預算時,針對行政院提出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三期特別預算舉債近兩千三百億元,卻僅微刪一點七億元。行政部門與立法部門如此魚水相幫,中央政府債務餘額當然節節攀升、債留子孫。

政府課稅,除了作為因應政府支出的最主要收入來源之外,也應兼具賦稅正義的功能,讓稅制發揮調節所得分配、縮小貧富差距的效果。但是,觀察蔡政府這幾年來的表現,稅制調節所得分配的效果未能得到進一步的彰顯,台灣的貧富差距反而越來越大。簡言之,近年的稅收超徵不但未能降低政府負債,稅制更與蔡總統的「分配公平」政見漸行漸遠。

做個另類思考,稅收超徵就算不能全面「派糖」,但能讓過苦日子的民眾「沾沾喜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