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頁戰略競逐史 俄烏歷史糾葛一次看

(中央社華盛頓21日綜合外電報導)俄羅斯總統蒲亭今天承認烏克蘭東部兩個分離共和國是獨立實體,並派俄軍進駐進行「維和」。俄烏的對立根源實為疆界與東西方戰略影響力的競逐。莫斯科視烏克蘭為俄國與北約間的緩衝,克里米亞被奪後基輔則益發視俄國為侵略者。

俄國軍隊自去年起於俄烏邊界與克里米亞陳兵十餘萬,甚至還借道白俄羅斯進行部署,圍繞烏克蘭施壓。西方始終咬定莫斯科會揮師入侵,警告俄國一旦侵略定遭慘痛制裁;莫斯科始終否認想動武,視西方對烏克蘭的支持是北約再次東擴,被人侵門踏戶到已退無可退,只能自救。

● 兩國歷史淵源久 烏克蘭曾是蘇聯農產與武器庫

綜合「華盛頓郵報」與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俄羅斯與烏克蘭間的歷史連結,最早可回溯到9世紀,當時古代東斯拉夫人在基輔建立一個民族國家,這也是為何俄國總統蒲亭時常稱烏克蘭與俄羅斯系出同源。

在蘇聯1991年8月解體前,烏克蘭一直是其中一個加盟共和國,由於龐大農業產業及重要的黑海港口,境內還有大量核武器與高端軍工製造業,烏克蘭一直是蘇聯一個極重要的戰略組成。在蘇聯解體並宣布獨立後,烏克蘭仍與俄羅斯在能源與安全上保有密切關係。

對俄羅斯來說,烏克蘭具有重要地緣政治及黑海出海口地位,一直拉攏烏克蘭加入自己的關稅聯盟。然而在2013年底,烏克蘭與俄國情勢因為基輔當局要與歐盟簽署指標性的政治與自由貿易協議而日益緊張。

當時親俄的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據傳在莫斯科壓力下中止與歐盟協商,烏克蘭親西方陣營旋即發起連串大規模示威。

● 兩國僵局的近因

烏克蘭親俄政府在2014年2月在示威風潮下倒台,但烏東親俄民兵與親西方的基輔新政權交戰,導致烏東與俄交界的頓內茨克(Donetsk)、盧甘斯克(Luhansk)兩地宣布獨立,自此烏東親俄民兵與基輔政府軍之間衝突不斷。同年克里米亞公投脫離烏克蘭,俄國將克里米亞併入。

據聯合國統計,烏東衝突迄今已造成約1萬4000人喪生。烏東衝突以來基輔尋求加入北約及強化與西方的軍經關係,將莫斯科定位為「烏克蘭及歐洲所有人的安全威脅」。

莫斯科則認為,2014年9月在法、德居間斡旋下,俄、烏與頓內茨克、盧甘斯克等各方簽署明斯克協議(Minsk agreements),允諾賦予烏東居民更大範圍自治,但基輔卻始終沒遵守,甚至一再打壓烏東的俄語居民,基輔形同對烏東「種族滅絕」。

● 為何蒲亭如此忌憚烏克蘭加入北約

1949年創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是美國與西歐冷戰期間對抗蘇聯的產物,但在蘇聯解體後非但未解散,還一步一步向東把波蘭、捷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國納入,目前成員擴大到30國。

北約規定成員遭第三方入侵時,全體成員將共同對抗,美軍還可駐軍北約盟國並部署武器。據波蘭國防部的資料,目前波蘭境內約駐有4000名美軍和1000名其他北約部隊;波羅的海三小國境內的北約駐軍也有約4000人。

若烏克蘭與另一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喬治亞加入北約,西方盟國及美軍形同可直接與俄國接壤,莫斯科視此為存亡大事,要求北約斷不可納入烏克蘭與喬治亞,並要給出具約束力的法律保證,但美國與盟國則堅持北約的開放原則,拒絕俄國的要求,背後同樣有大國威信與博弈成份。(譯者:陳亦偉/核稿:蔡佳敏)111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