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馬溫泉一泊兩食~身心靈都一起滿足啦



出處:Rita‧乘著海波欲凌空

老早就聽聞「有馬溫泉」大名,日本三大古湯之一,也當然是我此次行程當中最期待的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很適合從神戶或是大阪繞過來,來個兩天一夜的小旅行。

尤其在如此寒冷的冬夜裡,最大的享受,莫過於來此浸泡含有九種療養泉成份 (單純性溫泉、二氧化碳泉、炭酸氫鹽泉、鹽花物泉、硫酸鹽泉、含鐵泉、硫磺泉、酸性泉、放射能泉) 以洗滌身心的珍貴湯泉。

我們此次入住有馬溫泉的老鋪旅館「兵衛向陽閣」,是有馬溫泉當地知名的大飯店,房間數眾多,除了家族旅行之外,也有單人入住的房間,常見許多單獨旅行的日本女性,如此可算說是十分貼心。



迎賓大廳。



賣店。

飯店的大廳氣派寬敞,更有小賣店可以在泡完湯之後隨性逛逛,飯店的湯泉更是引以自豪,主要有「一之湯、「二之湯」和「三之湯」三大溫泉,入住於此,一泊二食與溫泉非常舒服。午后及早 check-in,就開始泡湯,那真是再好也不過了。

我一向熱愛泡溫泉,在此一泊二食的溫泉旅館裡,我個人的泡湯哲學是,黃昏時入住,就快點去泡一回合,晚膳後,休息一會兒,趕緊再去暖暖身子,別忘了泡完之後去小賣店買一瓶冰牛奶喝。隔天一早可別貪睡,早早起床,剛從被窩出來的身子,正有點不甘願,那麼泡下湯的那一刻,會讓人大感滿足,接著,早餐後,再泡一次,那才能心滿意足地 check-out。



我的和式房間,非常溫暖舒適,尤其在冷冽冬夜裡,一入房,即刻被暖和包圍。房內有整套完備的衛浴設備,而且還分離式三隔間,但是卻是奢華的閒置,因為都跑去溫泉浴場啦!



迎賓小點。



擺放雅致。



備有浴衣,還有穿著浴衣的說明。
通常入住溫泉旅館之後,從此就只穿著浴衣到處跑了。那是最自在的穿著打扮。



前往泡湯的大廳,休憩區亦是寬闊氣派。



一之湯與二之湯入口,二湯分別為男湯與女湯,在隔天清晨對換。



一之湯的露天溫泉。



二之湯的設計為羅馬風格。




三之湯的露天岩浴與浴槽。

飯店網站裡對溫泉泉質的詳細說明如下:
金泉(含鐵鈉強鹽高溫泉)
1. 對畏寒、腰痛、筋•關節痛、末梢血循環障礙等症有效。
2. 鹽貼近皮膚,可形成微薄皮膜,有持續保濕功效。另因其富含高硅酸物質,可使皮膚濕潤,從而大大提高保溫效果。
3. 對感染性皮膚患者及慢性濕疹有效。因其具有殺菌效果。
4. 對各種過敏性皮膚病患者、慢性濕疹、蕁麻疹、各種傷及燒傷等有效。因其富含鈣離子。
5. 適應症:炎症性及非炎症性關節肌肉疾患、外傷、手術後恢復、慢性附件炎、機能性不孕症、自律神經系統紊亂、幹癬等。

簡直就是神湯了!
除此之外,有馬溫泉可說是最美麗的湯泉,其湯色呈現金澄色,尤其夜晚泡湯時,在燈光照耀下更是閃爍光澤。



一泊二食的重頭戲之一,晚餐。



這是此次旅行,我們的晚餐包廂。



附上料理的菜單,今晚的內容有食前酒、先附 (開胃菜)、吸物 (茶碗蒸)、前菜、造り (生魚片)、煮物、燒物 (為神戶牛)、留椀 (味噌湯)、果物。

菜單上忘了寫香物 (漬菜) 和白飯,通常為果物之前呈上,此時同行的日本友人還很緊張地問有無白飯。這實在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當然答案是:有的。



整個一月,都在過年!我們來時,即使已經是月底,還是寫著立春大吉,而且筷子為兩端尖頭造型,這只有一月新年才使用,用以方便夾年菜。



好可愛的女侍者。



立春大吉的前菜,每一樣都好小巧可口。




生魚片是瀨戶內海的新鮮海鮮,有明石鯛魚和鮪魚。

最有趣的是生魚片上置放了一枝香草,日本友人教我將其刷入醬油中一起食用,如下。



滋味實在別緻,從來不知道是如此食用方法。



茶碗蒸。



最後的香物與白飯。



果物。



在向兵衛的泡湯入口,見到豐臣秀吉的盔甲,一問之下才得知,原來秀吉即將一統天下之時,於天正 11 年 (1583年) 曾造訪有馬,在長年征戰之餘,以此溫泉撫慰身心疲憊,此為秀吉第一次到有馬溫泉,其後,秀吉又多次造訪有馬,至此有馬溫泉亦盛名遠播。




晚餐完畢,床鋪已經鋪設妥當。



在寒冷的夜裡,穿過闃黑的庭園廊道,在全身冷得打顫之時,泡入溫暖的溫泉裡。


這是,最美妙的享受。

前往有馬溫泉交通路線:


更詳細請參考:http://www.arima-onsen.com/access.html

訂房:
有馬溫泉兵衛向陽閣
http://www.hyoe.co.jp/
Agoda 中文快速訂房

有馬溫泉觀光協會
http://www.arima-onsen.com/

更多日本關西旅遊資訊請見:
「KANSAI GENKI!PROJECT」FB:http://www.facebook.com/kansaigenki
樂吃購:http://www.letsgojp.com/

文章來源:Rita‧乘著海波欲凌空 http://lionbeauty.pixnet.ne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