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大爆發》香港醫療瀕臨崩潰 為何新加玻確診數更多卻能從容防疫?

為什麼每日確診病例是新加坡的十分之一的香港,醫療量能已嚴重不足,但新加坡醫療量能卻仍然足夠。(圖片來源/FB@Ministry of Health, Singapore)

香港Omicron大爆發。18日單日新增6116例確診,24例死亡,歷史新高。其實香港2月1日單日只有80例。今年不到兩個月累計16,000+ 例,比2020+2021年總和還多。

目前香港疫苗接種率,第1劑高達84%、第2劑75%、第三劑18%,疫苗種類部分是BNT和科興各半。目前已經有超過100名香港醫護確診。醫院床位嚴重不足,許多病患在戶外待床如圖。另外,有3歲幼童染疫過世,幼童的媽媽說,孩子一生都在戴口罩中渡過。

歐美(可能也含非洲)各國的Omicron 疫情已漸趨緩,而現在輪到亞洲諸國正處於水深火熱的過程中。

2月18日,香港一日暴增6千多新確診病例(從一週來每日平均約數百人),同時也傳出香港醫療量能不足,甚至有病人在一長排的病床上等住院的照片。還有其他驚悚新聞,如林鄭月娥向北京求援,習進平下指導棋:盡所能清零等。多數國際媒體,均有評論香港竭盡所能追隨北京,緊咬著清零政策是不務實,也是不可能的任務。

不管防疫目標是清零與否,過程中確診的新冠病患總是要受到良好的照顧。到底有多少病人,就會癱瘓醫療體系,也是反映醫療量能韌性的重要指標。我們可以來看看新加坡,同時台灣自己也可以趁機來估算演練一下。

輕症不住院維持新加坡醫療量能

其實,2月15及16日連續兩天新加坡每日暴增1.9及1.4萬多新確診病例(從一週前每日平均數千人),15日當天除241為境外移入外,其餘都是本土病例。

同一天,新加坡的衛生部長卻從容出面公開保證,醫療量能還很足夠並解釋,當下加護病房中有23床新冠病患,在過往的4週,萬分之4的本土病例需進駐加護病房,且新冠病患一直維持在30床左右。當下住院病人總共1400人,其中30%是因為其他病因住院。現在有140人需要氧氣,長期觀察,約千分之3的病患需要氧氣。

他宣稱,每日新確診病例高達1到2萬,政府中跨部會工作小組,就已事先預估過並演練準備因應之道了,未來的CTF (covid treatment facility) 也會持續增加。CTF是在展覽大廳等所設置的病床,雖是臨時,確有先進的IT設備協助,為病人服務,消毒場所等。

相較於需要向北京求救的香港特首,每日有10倍確診病患的新加坡防疫職掌者,卻可以從容進行施政報告,新加坡對抗covid其雄厚的後勤準備,必有非常多的細節,並非在此三言兩語可以說完,但從衛生部長的談話,可以看見,面對這個世紀大瘟疫,國家體系資源整合,推估預演並對高的風險,做準備是何其重要。

追求「清零」徒損香港人力資源

新加坡的Omicron是在Delta疫情未結束時,就開始。為Delta這株凶悍的病毒(需要住院、及家護病房的比例高),新加坡已經建立的危機處理,徹底分流病人等措施,打從開始,就絕對不會把輕症病人放在醫院裡,這是為何他們醫療量能的處備的基準。你擔心,這樣做有增加死亡率嗎?

來看看Omicron在新加坡與香港這兩個地方的致死率。依據WIKI資料,以過往30天的確診與死亡數字(未來會持續變動)來估算,新加坡確診207,011,死亡70,致死率千分之0.33。香港確診17,823,死亡18, 致死率千分之1.0。

有些國際媒體分析,執行清零策略所消耗的人力資源,可能也是香港衝擊醫療量能的原因之一。新加坡政府的防疫策略與執行SOP等,都是公開資訊,非常容易搜尋,對筆者而言,香港的資訊則較為困難。相信兩者還有非常多可以比較的。

這時候,你很想知道台灣演練推估的數次為何,是嗎?我是很想知道。

本文授權轉載自何美鄉臉書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林崑海訃聞新版》超強人脈!藍營多朱立倫、王金平、吳敦義 媒體張高祥、林文淵入列
防疫旅館自費》醫師:錯把隔離當檢疫 造成防疫旅館收費亂象
台南選戰》強打「市政牌」加「暗獨」助攻 陳以信異軍突起 網路熱度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