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合併好像政商聯姻

(照片由青春共和國提供)
(照片由青春共和國提供)

台灣的高等教育一直在政策混亂中前進,直到沒有配套措施的廣設大學到現在鼓勵公立大學合併為最。

這樣弄錯大方向而混亂政策最後的受害者,當然是一屆又一屆從高中高職畢業的青年學生,他們的人生浪費在大學的時間越來越長,不是盡量拖延畢業的時間,不然就是畢業後已經欠了銀行一大筆的學貸,他們的人生在剛剛要進入社會就成了社會的弱勢族群,而在大學任教的老師們也在這樣的政策指導下,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去應付各種新的狀況,很容易失去了原本敎學的熱忱和初衷,敎育部真是功不可沒。

公立大學合併的理由很多,最迫切的是本來求生存:因為立即面臨台灣少子化的危機,學生人數的鋭減會造成公立大學財務上的問題,其他的理由包括:容易爭取敎育部的經費補助,或是可以提升在全世界大學排名或是全亞洲大學的排名,這也有助於招生。前陣子我和一些自己曾經任教過的陽明醫學院(現在的陽明大學)前幾屆畢業的同學們餐聚,他們聊起當年在石牌半山腰只有兩幢建築物的草創時代,對於戒嚴時期的嚴格管理有怨言,對於當時沒有自己的教學醫院和畢業後的分發制度非常無奈,但是在那樣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所經歷的學習,卻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美好回憶,師生們共同創造的「服務弱勢」的優良傳統代代相傳。話題轉到即將要和交通大學合併,個個義憤填膺說要反對到底。他們的理由是陽明醫學院早已經轉型成為一所綜合性大學了,而且也終於有自己的教學醫院了,沒有理由要和遠在新竹的交通大學合併:「他們還不是想要合併一家大醫院。」。

最近在一個場合聽到幾位由交通大學畢業後直接創業,個個都已經是髙科技界、交通運輸界或是建築界的頂尖人物的談話,他們語帶無奈的說:「聽說和陽明大學合併後要叫陽明交通大學,簡稱陽交大學、明通大學,開玩笑,我們才是有歷史有傳統的大學呢。」我的那個也算是歷史悠久、聯考入取分數曾經超過同科系的台灣大學的母校台灣師範大學,也曾一直藴釀著要和台灣科技大學合併,後來也參加了以台灣大學為首的台灣大學聯盟,進行一些敎學合作和學術交流。可是最近媒體忽然傳來了一個國立政治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雙方正式對外發佈的聲明,表示了合作,甚至合併的意向。可是包括教育部在內的各方提出各種質疑之後,雙方又語帶曖昧的表示並非是合併而是加強交流和交往,也可能和別的學校合併,不排除各種可能。這樣的表態像不像是政治的語言?這樣的作風像不像是商場上爾虞我詐的併購談判?有人説大學合併是假結婚真詐財,我認為更像是為了鞏固彼此繼續生存和壯大的政商聯姻,而不是真的情投意合,甚至為了彼此共同的理想。

台灣這半世紀以來的教育機構和主事者從充滿了政治運作到越來越商業和經營考量,我們的學校早已經商品化,充滿了濃厚的投機主義和功利思想,離教育的初衷和目標越來越遠。在一次又一次的強迫、匆促的合併下,原本可能要被淘汰的人或是科系得到了繼續苟延殘喘的機會,原本應該得到更多資源和鼓勵的人或是科系在合併中失去了改變的機會,所有高等教育的改革在這場合併的大混戰中又被延遲,受害者又是學生和付費的家長。

在這場不可避免的公立大學合併風潮下,我看到的反而是一些在缺乏政府奧援下努力改變學校體質,爭取優良師資,提出具體改革的私立大學力爭上游,我在許多不同領域的評審場合或是接觸中,看到了不少來自這些私立學校的學生表現超過公立大學相同科系的同學,原本心中頗為不解,現在終於明白,這是未來台灣高等教育的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