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Xperia 1 VI 一周實測:日系方正血統、好用的螢幕與靈活的85-170mm長焦
Sony Xperia 1 VI 到了這一代,機身有了歷代以來最大的更動,正面螢幕帶來大幅度的變化,顯示比例改為 19.5:9,但卻在機身厚度、防水機能維持不變的前提下,聲音模組更大,電池續航力也有提升,更重要的是相機具備的 85-170mm 長焦鏡頭,還有 4 公分長焦微距讓拍照範圍更廣、更靈活,壹哥在第一時間取得實機,除了影片之外,本篇透過開箱實測的方式,跟大家分享一周使用心得。
*開箱:恩...就那樣
今年維持跟往年都一樣的環保盒裝,盒裝除了保固說明書之外,就是手機了。
方正機身超薄設計、3.5mm 耳機孔藏了小秘密
Xperia 1 VI 維持過往了日系方正機身,台灣這次一口氣推出四個顏色,除了上一代被網友敲碗已久的「霧白」,還多了被譽為發財色的「緋紅」,雖然仍有網友因為沒有紫色而不滿足,但今年確實選擇上比往年都更多,其中緋紅色今年以限量的方式只在官方授權通路銷售,剛剛已經確認缺貨中。
下面提供我在活動現場拍攝的四個顏色跟大家分享,四個顏色在用色上都偏中性,緋紅明顯是最亮眼的顏色,我覺得這次的四個顏色都很耐看:
Xperia 1 VI 外觀設計上跟上一代相比幾乎是相同的,全機維持IP65|IP68防水防塵,雖然 SONY 的手機打從過去 4G 手機時代就是這樣的配置,但可能那個時代有些人才剛出生...所以我在這邊稍微說明一下,因為該款手機在外部上有耳機孔、充電孔、SIM 卡槽等元件,這些防水等級都是 IPX5,其他的防水等級都是 IPX8,然後防塵等級全機都可以達到 IP6X。
外觀設計上我拿 Xperia 1 V 做比較,讓大家清楚這一代沒有改變的地方。
它的機身背蓋維持上一代的顆粒狀玻璃材質,防護等級也沒改變,一樣是康寧 Vitcus,正面螢幕防護玻璃則為康寧Vitcus 2;
金屬中框維持了書頁設計這點很好,不僅好看,而且手持的時候也有止滑的效果;
側邊維持了實體拍照按鈕,一樣透過實體指紋辨識替代螢幕指紋辨識;
這一代維持了免退卡針的 SIM 卡槽設計,支援 5G+5G 雙卡雙待,同時也保留了一張5G+一張 microSD 卡配置,最高可以透過 microSDXC 額外擴張高達 1.5 TB儲存空間,這也是 Xperia 1 VI 與其他手機很大的不同;
這一代一樣提供 30W 有線充電、支援無線充電以及無線反向充電;
最後特別要提的是這一代維持 3.5mm 耳機孔,不過電路設計上做了升級,串音干擾會比上一代再減少50%,下圖是詳細升級的部分,而這也是該款手機跟 2024 年目前市售旗艦機相比的優勢之一。
Xperia 1 VI 維持了 6.5 吋的機身,然而螢幕顯示比例從歷代 Xperia 1 系列以來的 21:9 設計,首次改為 19.5:9 設計,手機尺寸為 162 x 74 x 8.2 mm,重量約 192 g。作為比較,上一代 Xperia 1 V 大小為 165 x 71 x 8.3 mm、重 187克,也就是說手機機身變短、變胖,雖然手機並沒有圓潤機身那樣的合手,但是機身平衡性來說一樣抓得很好,方正設計與中性配色讓手機不管在什麼場合都是個藝術品。
我認為這是很不容易的,不僅變短的機身方便收納、放到手袋裡,相較於市面上同樣強調拍照的手機,不管是全新的小米14 Ultra,還是市場上熱賣的大螢幕旗艦機Galaxy S24+,這支手機相對的沒有很厚重,而這一點在過去一個禮拜以來,使用上非常有感。
*影音體驗:2024 橫向遊戲影音體驗最好的旗艦機
Xperia 1 VI 的螢幕是這一代最大的變化,顯示比例從過去堅持的 21:9 改為 19.5:9,我認為這是好消息,Sony 過去一直以來堅持 4K 螢幕,讓手機尺寸只能保持在 21:9,但是螢幕耗電的問題沒辦法改變,機身厚度維持固定的前提下,手機內部沒辦法塞入更多的散熱模組、揚聲器也沒辦法做變化,更可怕的是一些新的相機技術、感光元件都沒辦法遠遠超越市售旗艦機,而這些都是 Sony 的集團優勢,現在乾脆把螢幕變大、機身變寬,一切的問題都有了解方。
這次使用的這塊 6.5 吋 2340×1080 OLED 面板,讓用戶在手機日常體驗上跟過去沒有太大直觀的變化,手機的晶片模組不再因為需要硬解而持續作業,加上螢幕支援 LTPO 技術的前提下,手機能夠在1-120Hz之間依照內容調整畫面更新率,在體驗跟感受上跟過去相同的前提下,手機壽命明顯的大幅升級。我在影片當中也特別拿了三星Galaxy S24 Ultra 以及 iPhone 15 Pro Max 兩支手機做比對,前者配備更好的6.8 吋Dynamic AMOLED面板,後者也配備更好的6.7 吋超 Retina XDR 顯示器,但實際對照YouTube播放、瀏覽網頁跟日常使用,其實三者感受上並沒有很顯著、很突出的差異。
另外,這次螢幕還全新導入了 Power by Bravia 顯示技術,我有特別問了一下這次的 OLED 面板是不是 SONY 製造?得到的回應是 SONY 跟第三方廠商共同合作的成果,也就是說螢幕顯色技術的調整,確實是來自 SONY Bravia 實際感受上,我認為螢幕對比、色彩與清晰度都非常好,尤其碰到強光的前提下,影像增強技術讓黑色的部分明顯更黑,對比更好,但我必須要說,如果真的很在乎螢幕解析度、顏色感受的人,你真的可以再多花一點預算挑選其他市售旗艦機,在此之前,我強烈建議你走一趟實體門市,好好感受一下螢幕跟你心儀的市售旗艦機的差異。
我這次也是因為做了前後代對照與其他市售旗艦機的比對,感受上是差異不大,當然精緻度仔細看的話略有差異,但真的很無感,概略比較可以參考我的評測影片,反而螢幕亮度感受上很明顯。官方數據是比 Xperia 1 V 提升 50%,這個變化讓我在大太陽底下看影片、拍照也都能夠看得很清楚,而且過去一周下來,我平均兩天充一次電,相比過去來說,光是螢幕變亮、續航變長這部分,體驗上就很值得跳過過去所有 Xperia 系列手機,選擇 Xperia 1 VI。
還有一點必須要注意的議題是耗能與發熱,這一代螢幕解析度從 4K 下降到 FHD+,但我必須要說,過去 4K 螢幕時代的 Xperia 1 系列,或許在規格取得領先優勢,某些應用程式具備 4K 解析度的效能,可是一些日常的體驗,好比說玩遊戲、追劇、看 YouTube、滑抖音等等,螢幕解析度都不是 4K 的,所以 Sony 過去的作法都會依賴手機的晶片模組,讓用戶在用機體驗上持續保持一致的感受,那麼發熱、耗電的問題就變得在所難免的問題,而這問題到了這一代明顯的被解決了。
Xperia 1 VI 的聲音保留了雙前置立體聲揚聲器並且加大了聲音模組,讓發聲比上一代更立體、更強化了低音,音域也更廣,我在這一個禮拜透過橫拿握持來玩《傳說對決》、《JUMP:群星集結》,或者我偶爾玩的《崩壞:星穹鐵道》、《原神》等遊戲,感受上聲音的立體環繞感非常明顯,實際聽起來高音清晰、低音也還算飽和,並且一樣支援Hi-Res。
我認為 Xperia 1 VI 是今年市售旗艦機當中,橫向播放聲音表現最好的智慧型手機,如果跟我今年體驗的華碩 ROG Phone 8 相比,聲音的立體感互有高下,由於 ROG Phone 8 系列今年取消了雙前置揚聲器,所以 Xperia 1 VI 在遊戲體驗上、在影音體驗上倒是成了可以取代他們的存在。
喜歡聽音樂的人,Xperia 1 VI 配置藍牙 5.4,音訊的部分持續支援所有的金標認證,支援所謂的AI 即時還原數位音樂技術,提供包括Hi-Res Wireless Audio、DSEE Ultimate、LDAC、藍芽 LE Audio 與SONY 自家的 360 Audio,這部分算是 Sony 一直以來的堅持與技術的累績。
散熱更快但是中規中矩的 Snapdragon 8 Gen3 旗艦效能
講到遊戲,就得提到他們的效能, Xperia 1 VI 搭載高通Snapdragon 8 Gen 3 行動平台,台灣方面提供12GB/256GB 或者 12GB/512GB 的選項,針對發熱問題雖然 Sony 在去年的 Xperia 1 V 跟 Xperia 1 IV 基本上就已經解決了發熱問題,但是這一代因為機身空間更多,我們從拆解圖上面了解到他們特別在石墨烯散熱模組之外,加入了現在多數旗艦機經常使用的VC液冷散熱模組,加上 Xperia 1 VI 機身超薄的關係,散熱效率絕對更快、更好,效能運作起來會更有效率,這是我這一週長時間玩遊戲的心得,事實上手機的輕薄、效能得以延續、手機也不會發燙。
這邊分享一些跑分數據,安兔兔跑分超過 154 萬分,在安兔兔跑分的過程中,手機溫度從常溫 34 度提升了 6 度來到 40 度,消耗電池約 4%,這是目前半數以上的頂規旗艦機水準,實測大約經過 3 分鐘再回去察看,手機溫度降低到 37 度,大約 5 分鐘左右手機回到 35 度。
我在這個前提下測試 Geekbench 6,單核心和多核跑分分別為 2092 和 5444、圖形運算得分 13994。3D Mark Wild Life Extreme 得分 4629。
我認為不管是效能、散熱效率還是 3D 運算能力,這支手機都可以保持一定的旗艦效能。Xperia 1 VI 今年在遊戲體驗增強器裡新增了「FPS最佳化」(FPS Optimizer),並且優戶了觸控設定,這項功能可以根據遊戲環境變化即時調整 CPU 使用率與手機畫面更新率,如此一來遊戲效能跟功耗就可以取得一定的平衡,這樣的做法是為了保持遊戲畫面流場度。
在啟動效能模式,手機的幀率則會在一定的時間內維持在 120fps上下,雖然我並沒有做詳細的評測,但我可以很確認的是這一次在我喜歡的遊戲操作起來更流暢,觸控體驗也有明確提升,而且長時間玩遊戲的體驗感受並不會降低,一些過去提供的 H.S. 電源控制、釋放 RAM 等功能也都還有保留著。
*相機
相機體驗是 SONY 一直想要強調的亮點之一,因為機身優化,拍照功能也有大幅提升,維持三鏡頭主相機配置的 Sony Xperia 1 VI,分別由 24mm 焦距廣角主鏡頭(Exmor T for mobile 感光元件、2 倍 / 48mm 焦距光學變焦)+ 85mm / 170mm 焦距長焦鏡頭(7 倍光學變焦)+ 16mm 焦距超廣角鏡頭組成,鏡頭表面都有使用 ZEISS T* 鍍膜設計;Xperia 1 VI 的三個鏡頭相對於前代產品,其中的長焦鏡頭調整幅度較大,最長焦距從 125mm 提升至 170mm。主鏡頭維持採用堆疊式 CMOS 設計的 Exmor T for Mobile 感光元件,最大的優點就是可提高感光能力,我在使用專業模式拍照測光後,可以發現手機主鏡頭在任何場景都能迅速給出相對應的動態範圍回應,只是這一點跟去年 Xperia 1 V 相比沒什麼太大的變化。其他鏡頭也都是維持採用 Exmor RS 感光元件。
這不代表今年的 Sony Xperia 1 VI 沒有變化,首先最直觀的體驗是相機功能,今年將 Photography Pro、Videography Pro 整合在一起,並簡化操作體驗;還導入 Sony Alpha 系列相機的人體姿勢預估技術,即使在背對背或臉部被遮擋時也能精確對焦,提升運動攝影成果。
我發現 Xperia 1 VI 雖然同樣採用蔡司鏡頭、同樣也有 T* 鍍膜,但在發表會上他們更想要強調的是這一代在廣角端可以拍攝 24mm/48mm 焦段,並且主打這次加入全新的 85-170mm 光學望遠變焦鏡頭。我在前期測試的過程中發現,這次 5200 萬畫素的主鏡頭讓 4800 萬畫素的拍攝效果變得更細膩,因為過去旗艦機的解決方案都是透過像素合一技術來提升拍照畫素,而 SONY 的想法是「直接來!」這讓手機獲得跟上一代差不多的拍攝效果,卻比較不耗電。
直接來的結果,就是色彩更加的自然,相較多數手機廠選擇透過 AI 演算法讓手機成就「比較好看的照片」,SONY 的做法選擇的是「所見即所得」,但是如果你想要讓畫面更有衝擊感,則是在 fn 選項裡面提供五種創意效果。
還有一個感受是「比較自然」。我在影片當中也有提到,尤其是在拍攝人像時所產生的淺景深是非常自然的,即使輸出到其他裝置在電腦上放大來看,品質上可以說「跟相機一樣」。如果說還可以精進一點,我會覺得過去 SONY 曾經設計過的 BIONZ X for mobile 感光元件,或許可以考慮以進化版本的形式,放在未來的 Xperia 1 系列旗艦機當中,如此一來在夜間的拍攝景深會更自然一些。
今年新增了來自 Sony alpha 相機的姿勢預測對焦技術,可以讓我更快、更精準的對焦、並且拍攝,這讓我可以輕鬆捕捉一些決定性的瞬間,而且全場景、全模式都適用,這一點真的要給讚。
這次可以很明確的感受到 85-170mm 光學鏡頭的「升級」,因為長焦端可以跟上現今三星、小米、OPPO、vivo 主打的光學長焦,讓手機可以從基本等效焦距 170mm(f/3.5)拉到 21x 數位變焦,我很喜歡使用變焦鏡頭拍攝時,獲得的自然純淨的散景。
另外,SONY 的自動夜景模式終於回歸,而且在有限的光線表現之下,同樣可以維持我一開頭感受到的「自然感」,其中主鏡頭的夜景拍攝效果不管是動態範圍、發色、感光能力、對比都是全焦段裡面最棒的。
而且即使是長焦端,它的對焦比以往更精準、快速,其 3.5x~7.1x 之間的光學焦段帶來很直覺的長焦拍攝效果,相較 Xperia 1 V 的 5.2x 變焦來說進步幅度非常大。實際拍攝來說,我在 3.5x 變焦下可以看到大量細節,效果與主鏡頭拍攝差不多,但是變焦到 7.1x 的過程中,焦段越長、距離越遠,AI 銳利化的效果就會越明顯。
除了銳利化之外,經過介紹,這次長焦端的 HDR 演算法也做了改變,這讓手機在自動模式底下,就可以拍攝出很自然的長焦照片,不過一方面可能是測試機的關係,一方面是演算法的改變,這讓長焦端某些場景的動態範圍略小、高光部分容易過曝,我有向 SONY 原廠提出反應,依照他們的作法,預期將在手機上市後獲得改善。
此外,長焦端更多了長焦微距的功能,讓該款手機可以拍攝 4 公分微距,不過拍攝體驗上跟我過去測試過所有手機的微距功能有很大的不同,因為 SONY 的想法是模擬實體變焦鏡頭的形式,把它設計成手動對焦,換句話說,該款手機在最短 4 公分,最長約 15 公分左右的距離,都可以透過手動對焦的方式,拍出很唯美的長焦微距,換句話說,這一代的長焦端,可遠攝、也可近攻。
關於長焦微距需要手動調整的問題,原廠工程師跟我說,會這樣的設計是因為 4 公分微距的拍攝距離,手機必須要非常靠近拍攝主體,這樣的距離讓使用者必須要在拍攝對象之前不斷移動,所以加入了手動調整對焦的機制,這也是團隊討論後,最直覺的對焦方式,這樣的做法也是取自過去 Sony α 鏡頭的用戶使用經驗而來。
至於 Xperia 1 VI 的 1200 萬畫素超廣角跟上一代基本上沒有改變,拍攝細節明顯跟主鏡頭有落差,只是跟主鏡頭一樣多了微距對焦功能,只要手機進入大約 15 公分左右的距離,就會啟動超廣角微距拍攝,如果光線太少,也會自己啟動夜景模式,詳見影片介紹。
*AI:
最後談 AI,關於這一塊 SONY 跟我們介紹,今年全面啟用 AI,像是在螢幕的部分啟用 Bravia AI 色彩科學,在拍照的部分提供 AI 人眼追蹤、AI 自動白平衡、AI 自動曝光、AI 寵物眼追蹤、AI 主題辨識對焦、AI 景深,就連姿勢預測對焦技術也是透過AI來提升物體在連續運動狀態下,手機追蹤對焦的表現,在拍照後的創意外觀,也有使用AI,好吧!我得說這些部分的功能,可能過去幾代的 Xperia 1 系列手機都有,只是現在都用 AI 來解釋了。
SONY 從以前到現在,在系統方面都是盡量使用原生的 Android 作業系統,所以只要 Google 提供什麼功能,在 SONY 手機絕對不會被閹割,因此在體驗來說,Xperia 1 VI 一樣也支援最新的 Google Genimi,當然你也可以在相片編輯裡面優化動態範圍、啟動肖像模式、肖像打光、HDR效果、使用魔術橡皮擦等等,都是可以的。
順帶一提,Xperia 1 VI 出貨預載 Android 14 作業系統,SONY 保證三代的 Android 系統升級與四年的安全更新。
*充電與續航:
Xperia 1 VI 配備 5000 mAh 電池,它的續航力約 2 天這一點我不確定,不過 SONY 的實驗室測試結果是可以達到長達 36 小時的影片播放。以我在正常使用的這一個禮拜來說,通常到了第二天中午就需要充電,所謂的正常使用就是全部用它來拍照、接電話、使用社群功能、編輯照片、傳輸照片、玩個一兩小時遊戲之類的,或許還多了一些主動測試手機的動機,但是從續航的角度,我認為我是滿意的。
只是這支手機跟去年一樣支援 15W 無線充電,有線快充的部分最高可以到 30W 快充,官方數據是「30分鐘可以充飽50%的電力」,我在我家測試結果如下:
充電15 分鐘,電力從10%提升到37%;
充電半個小時,電力提升到62%;
充電45分鐘,電力從10%提升到82%;
充電1小時,電力從10%提升到 93%;
充電1小時15分鐘,電力約在99%,最後我在1小時22分鐘 ,手機達到滿電。
當然這個充電結果相較於 iPhone 來說是快一點的,啊如果是跟三星Galaxy S24 Ultra 所提供的 65W 快充、Xiaomi 14 Ultra 透過自家的充電器可以做到的 90W 快充,都是相對比較不足的地方。關於這一點,SONY 的解釋是這一代雖然維持跟去年一樣的充電效率,但是電池續航力是相對提升的,這也就是說,這一代的消費者他們花一樣的充電時間,可以獲得的手機使用時間是相對比較長的。
*小結:
從最新的第一季市調結果來看,美國智慧型手機市場光是蘋果iPhone(51.9%)跟三星Galaxy(22.4%)的市佔合計就高達 74.3%,台灣市場相對特殊,雖然前兩名不是蘋果就是三星,但是用戶願意接受更多更有趣的旗艦機產品,第三名有時候是OPPO、有時後是小米,SONY 台灣更在全球智慧型手機銷售的重點市場之一。以此為前提,Xperia 1 VI 並沒有像過去那樣堅持做自己,螢幕轉為 19.5:9 這一點是過去一直以來最大的讓步,這一個讓步,並沒有讓手機螢幕顯示技術落後太多,反而讓他朝向更大眾的市場發展,這點決策是我非常肯定的地方。
也是因為這一個讓步,手機長寬比體驗更好,手機多的空間讓 3.5mm 耳機孔、雙前置揚聲器、潛望式長焦、還有許多用戶在乎的發熱問題全部都變得更好,電池續航力也更長,它讓手機變得更親民,不再那麼高高在上,整體來說,我認為今年的 SONY 手機做了歷代以來最大膽,也是最正確的改變。
定價方面,Xperia 1 VI 12GB RAM/512GB ROM推出「墨綠」、「夜黑」、「霧白」與「緋紅」四款配色,是歷代旗艦機開賣顏色最多的,參考建議售價為NT$ 43,990。 Xperia 1 VI 12GB RAM/256GB ROM推出「墨綠」、「夜黑」、「霧白」與「緋紅」四款質感配色,參考建議售價為NT$ 39,990。其中緋紅區域限定色僅於Sony直營店(含官方購物網站)與Sony行動通訊專賣店限量販售。至於Xperia 1 VI專用可立式時尚保護殼XQZ-CBEC (四色)參考建議售價NT$ 1,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