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教育給台灣啟示(下):檢視STEAM教育在台灣課程改革的六大問題

文:張天泰

檢視STEAM教育在台灣課程改革的問題

行文至此,筆者為文點出檢視STEAM教育在台灣課程改革的問題,並點出值得進一步釐清的議題。

一、STEAM教育認為學習如何思考,比會使用工具重要

根據媒體調查,多數台灣教師都能直指STEAM教育精神,認為STEAM教育的核心精神應該是:問題解決85.1%、動手做72.6%和生活應用71.5%,但是課程中卻不易實踐。而目前台灣國中小仍深受升學主義、考試主義與應試教育的影響,無法讓教學正常化,讓目前的課程時數零碎。

雖然新課綱明定國中每週兩節科技領域課程,但在升學導向的國中,非考學科常常是虛有其表,很難正常化教學。國小雖然沒有升學捆綁,卻囿於沒有時數,STEAM教育只能以專題或是社團等外加活動呈現,沒有真正融入STEAM教育的課程DNA。且STEAM教育教的不只是程式設計、工具操作等外在工具性目標,而是內在的教育性目標——更好的邏輯思維、更高的思考技術。

二、STEAM教育的課程理論,傳到東方教育現場的質變議題

STEAM教育是從美國開始發起,起先是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NSB)在1986年的時候提出了由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整合的綱領性建議,爬梳各項課程改革。其理論基礎多從歐美學者所提出的觀點來建構,而未能慮及當地的文化差異,此種教育文化的移花接木,使得課程改革的課程理論多受到歐美觀點影響,形成造成歐美論述的霸權性與對課程改革的宰制,課程改革因而缺乏本土的觀點融入。

這種課程改革理論的推行方式,有否考慮到現場第一線教師,在實施上所遇到的困難與困境?有無考慮到STEAM教育,此類課程改革主張引入本地教育現場所產生的質變問題,如何讓教室內的教學改變,連結到整體制度文化的改變?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深思的。

三、STEAM教育資源是不均等分配,會造成另一種城鄉落差

台灣課程改革的推行是為了促進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也為了教育公平,而STEAM教育的出現,卻讓台灣出現STEAM資源不均等分配的現象。必須關注到提供給偏鄉地區或弱勢家庭學生的STEAM教育資源是否足夠,否則弱勢孩子可能缺乏可使用的STEAM教育資源,無法自學,到了學校也無法和師生共同討論與練習。

因經濟弱勢連帶處於文化不利的家庭,再度進行文化再複製的情況,這些現實問題必須獲得關注與解決。如何針對大城市和偏鄉地區的STEAM教育資源需求做精準調整?

另一方面,在STEAM教育資源分配上,如何讓教育政策與制度更彈性、更人性化,此為迫切需要解決的STEAM教育的議題。

四、認知STEAM教育的獨特性,不陷入認知混亂

運用STEAM教育,需認知STEAM教育不只是跨學科的教育主張,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也有獨特的特色。

STEAM不是第一個提出跨學科的教育主張,1960到1970年代STS研究和STS教育開始於西方國家,其在1980年提倡跨學科的STS教育(Science-Technology-Society),同是重視技術和工程,並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最終導向。Bybee與Fensham分別將STS教育,定義為以技術和社會作為學習科學知識、技能的背景(context)為重點的科學課程。

STEAM教育與STS教育的共同點,皆是培育學生跨學科思維、批判性思維、合作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其中仍有差異,例如,在教育目標,STEAM教育強調培育具備問題解決能力、實作精神、學以致用能力、五感學習能力。

STEAM教育目標是引導學生進入STEAM教育創造的過程,培養更多的STEAM領域的知識創造者;而STS教育目標為重視由過去片面追求個體認知的發展、知識的掌握轉向包括認知、情感、態度在內的公民科學素養的普遍提高。

第二,在教育內容,STEAM教育在科學、技術、工程、數學中加上A-Arts,以美學、設計、社會人文等視角,進行跨學科統整教育,以統整為核心來進行系統思維,透過五大領域的學科知識與技術化身為一座橋樑。其課程內容主題至少包含了3D 列印設計、機器人、電腦編程、電子感應、遊戲編創、科學實驗分析、擴增實境(AR) 、虛擬現實(VR),連結並彙集學科與學科交錯的知識與內在潛力,並且能實際做出社會所需要的科技創造、制度創造、藝術創造、科技創作、工具創作。

而STS教育內容主要為彰顯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合一,特別主張以學生所面臨的社會問題或生活問題為中心來編排內容,嘗試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參與經濟生活、政治決策、公眾對話等活動所需的知識、技能與態度,從美國的社會中化學等的STS專案可見到。

第三在教學方法,STEAM教育著重讓學生動手完成他們感興趣的、和其生活相關的專案,從過程中學習各種學科以及跨學科的知識的教學方法,透過STEAM六步驟教學法,包含想像與提問、討論與計畫、創造與製作、測評與提升、分享與展示、反思與總結,透過有系統的教學方法學習到另一種思考模式與行動方式。

而STS教育注重科學教育的方法,認為科學方法、科學態度是通過實踐探究、體驗式教學法而學習到,其目標為有效提高公民的科學素養,故STS課程所採取用教學方式,包含課堂講解、問題討論、角色扮演、模擬遊戲、學生論壇、公眾訪談、社會諮詢等。

五、STEAM教育核心精神,在台灣課程與教學受到忽視

STEAM課程注重學生的直接經驗,鼓勵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開展科學探究,目標為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然而現今中小學開設STEAM課程,主題新奇有趣,吸引學生目光,包含組裝智能機器人、學習操控無人機飛行器、學習建橋樑模式。但卻只停留在技能操作層面,背後最重要的STEAM跨領域的知識原理卻受到忽略。

開展目前STEAM教育時,過於強調固定流程,把實踐探究變成簡單模仿,把原本充滿活力的科學探究,與教學行動變成熱鬧卻不紮實的科學表演。最後在STEAM課程教學上,產生了得其形未得其神的困境。

勿將進行STEAM教育的手段與目標倒置,學者曹培傑在2020年曾分享中小學STEAM調研經驗:去某所中學調研STEM教育。這所學校總共開設了20多門STEM課程,涵蓋機械工程、人工智慧、生物組培、航空航太、藝術創意等多個領域,並組織教師編制了一系列配套課程,但卻發現課程內容與學科之間缺乏實質聯繫。

由上可見,目前台灣在課程教學執行層面上,未意識到STEAM教育不是追求標準答案的科學表演秀,而是透過各種實做STEAM跨領域主題教學,用教學引導學生在實踐探索中,掌握科學知識與科學方法,同時提高課程的科學性、價值性、創新性、可行性,教育學生成為一個全方面發展,具備科學精神的多元高層次人才。

六、台灣的STEAM師資培育尚待強化

目前STEAM教育師資缺乏,以及如何建立STEAM專業師資培育制度,相關的課程與教學系統為討論的熱點。STEAM教育重視以現實問題解決為中心,教導STEAM的師資培育議題是重中之重,師生雙向互動更是關鍵,如何透過STEAM師資培育的制度與課程,將具科學性的教育哲學基礎、具科學性的教學思考與教學行動方式,強化培育STEAM師資是當務之急。

總言之,推動好STEAM教育的過程需要運用不斷反思來突破慣性思考,重新省思其中所可能蘊含的問題,筆者針對STEAM教育所帶來的課程改革現象,來進行研究分析。

最後,筆者希望透過此文,能檢視與修正台灣STEAM教育的問題,提出正確的批判性提問,給予實際的建設性幫助,因為STEAM不只是教育政策,更是國家競爭優勢。

延伸閱讀
無所不在的π:難以想像的用處,在沒有圓的地方也出現了圓周率?
從2023經典賽的台灣棒球熱潮,回顧並反思那些難堪的假球風波